蔣經國時代也曾經歷過」衛生紙之亂「。(圖片來源:中華民國總統府)
【看中國2018年3月4日訊】(看中國記者明思綜合報導)近期,臺灣掀起「衛生紙之亂」,不僅所有超商百貨的衛生紙被搶購一空,連所有的網購平臺也都大缺貨,更登上了國際媒體的版面,引發各界熱議。
在全臺「瘋囤衛生紙」的同時,也不禁讓人回想起民國62年的蔣經國時代,臺灣面臨第一次石油危機,導致全球物價上漲,包括所有民生必需品,當時連衛生紙、味精、肥皂全部都跟著漲,讓民眾苦不堪言。
然而,當年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以及經濟部長孫運璿祭出一系列救危政策,遏止漲風,可謂是一場經典之戰,令老一輩人仍記憶猶新!
《聯合報》報導,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當時,原油價格從每桶不到3美元,一路漲到近12美元,嚴重衝擊經濟,而那一年臺灣的民生物價也迅速飛漲。
以衛生紙為例,當年的舒潔衛生紙,從每箱批發價390元漲到460元,零售價由每包10元漲到14元;五月花衛生紙每箱從360元漲到410元;金貓牌衛生紙零售價也由每包6元漲到7元5角。
一向對民生物價十分關注的蔣經國,當年6月就因國際物價波動,發現已有物價上漲的苗頭,於是他在當年1月,就提前頒布了《穩定當前經濟措施方案》,同年6月迅速在行政院通過了「穩定物價十一項措施」。
當時,蔣經國發現物價上漲後,對於許多軍公教人員與低收入家庭來說難以負擔,便提出一系列財政及金融政策,包括減少政府支出、公用事業年內不漲價等,以此達到穩定物價的目的。
同時,加強物資調節,規定由政府平價供應進口的小麥與黃豆,並設置「平準基金」貼補差額。例如:麵粉、黃豆油、豬肉、棉紗、水泥、鋼筋等民生用品,都實施價格限制,物價不得超過政府規定,否則將依法取締。
然而,剛開始這些強力措施卻並未有明顯效果,當年9月,民生用品零售價普遍上漲,其中,衛生紙,毛巾、內衣、牙膏、牙刷、肥皂、洗衣粉、文具等,漲幅高達二成至五成,有的甚至上漲一倍,令民眾叫苦連天。
據《自由報》消息稱,當年為了穩定物價,蔣經國決定加強力度並呼籲全民動起來,國貿局從當年10月開始,全面開放日用品進口;在民間,更有不少消費者也發起「少買少用」的抗漲行動,呼籲民眾不要盲目搶購。
當年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也同步下令,味精、甲醇、紙類、麵條、蔬菜等都暫停出口,特別是味精跟風大漲價後,經濟部工業局決定開放味精廠,一舉解決味精漲價問題。臺灣麵粉公會也聲明,麵粉不但可以充分供應,如果有民眾買不到麵粉,公會也可以通知工廠及時供應,經濟部又要求各工業同業公會列出各項用日品的協議價格,以抑制物價。
蔣經國強調,「囤積居奇是趁火打劫的行為,不僅危害社會,也危害民眾利益,政府絕不容許這種現象存在。」
他指出,目前日用品漲價,人為因素大於經濟因素,政府已迅速採取因應措施,目前日用品並不缺貨,也不缺原料。政府對於民生必需品,已掌握大量物資,不但可供今年民眾所需,而且也能保證明年的物資需求。
同年10月,蔣經國又頒布4項舉措:一、必要時取消限制設廠之一切措施。二、對出口之日用品,如有缺貨者,立刻停止出口。三、日用品開放進口,對採購地區不加限制。四、原8日已公布的協議價格若有偏高情形,工業局將就其成本及利潤詳細調查調整。
經過蔣經國一系列有效的抗漲措施,1973年10月下旬後,全臺物價逐漸回穩。蔣經國後來在11月的行政會議上對這次物價大漲感觸頗深,他說,「忽略了小的問題,就會成為大的問題。」
他指出,「雖然自今年6月起,政府努力採取各種平抑物價的措施,到了9月底,仍發生日用品漲價問題,而這次日用品的漲風,誰也想不到竟然是由衛生紙所引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