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美國後,才學會如何真正愛中國。(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3月23日訊】有人說,出國和圍城婚姻一樣,外面的人想衝進去,裡面的人想衝出來……想起那篇《美國不是天堂,中國不是地獄》的小文,說許多人在中國時痛恨中國,上了公知們的當,認為美國才是人間天堂,有優厚福利,有公平司法,更不存在歧視。但當這些人到了美國卻發現自己非常難以適應,反而越來越喜歡中國了。
最近不少微信公號轉載了這篇文章《生活在美國 讓我學會了如何愛中國》。
文章作者表示,讀完《美國不是天堂,中國不是地獄》的小文後不禁問自己:「我自己是否越來越愛中國了?」
作者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原因卻並非如這篇文章所言。
作者表示,在哪個國家生活都有酸甜苦辣,這是人之常情;無論到哪裡都不會天上掉餡餅,無論到何處都有人情冷暖。
貪官選擇逃逸到美國自然有他們的道理,貪官們在中國口口聲聲指責他人不愛國自然有他們的用意,他們不能代表一個普通常人,而一個常人的感受才是我們要探討的。
從數據入手,我們比較一下有多少中國人選擇移民到美國,又有多少美國人選擇到中國生活,大概這個比率是1000:1。這說明瞭每個人自己心中都有一干秤,蘿蔔黃瓜,各有所愛,但最終還是要看數量比率才說明問題。中國新娘年少卻肯嫁給美國老頭,卻沒聽說過美國年少新娘嫁給中國老頭的,中國卻有不少越南新娘,其中道理不言自明。
不過,作者感覺自己愛不愛國和選擇住在哪裡沒有太多關係,不像有些人把「我沒有移民」看成是當革命志士的標準。
那些打著為國家辦某某學院招牌坑害國家利益的人,那些名義上到國外為國家辦投資項目卻吃裡扒外貪污公款的人,那些嚷嚷自己最愛國的人卻出賣國家利益的人,也都與愛國無關。
但是,這些事情多了,大家習以為常,卻沒有認真反思,依然拾起這些人的招牌唸唸有詞,念同樣的經,說同樣的話,這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心態,甚至為那些愛國騙子們製造了遮羞布。
讓人迷惑的是這篇文章把「美國」和「中國」兩者對立起來,非此即彼,儼然是階級對壘,讓人無所適從。
正常情況下,一個人可以選擇在美國生活,也可以選擇在中國生活,還可以選擇在兩國輪換生活,更可以同時愛中國和美國,這才是真實的現實生活。
有的華人到了美國數十年還是喜歡吃中國菜,有的華裔英文教授還是喜歡中國詩詞,更多的華人數代人在美國還是拜中國菩薩,而美國人也喜歡學習一些中國民俗文化,這恰恰說明文化是人類共同財富,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溝通渠道,讓人們公平競爭,和平分享。
只要人與人是平等的,文化當然也就是平等的。
許多中國人感到中國文化被邊緣化,因為他們並沒有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文化,往往把自己身上的劣根性當成了「中華文化」,導致毛病尾大不掉。真實的民族文化才更具有世界性,那些人為假造的中國文化必然被人類進化所淘汰乾淨。
剛到美國的華人通常有幾年適應期,有人容易適應,有人不容易適應,這是常識。
如果有意把不適應說成是「反感美國」,那麼農民工們到中國大城市當民工是否「反感中國大城市」呢?
那種把「反感」美國延伸到「反對」美國,把「反對」美國文化當成對中國的「熱愛」的推理,邏輯關係非常奇怪,讓人啼笑皆非。
從正常人的角度理解,一個華人到了美國,自然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長處和短處,因地制宜地生活,和愛不愛國沒啥關係,和反對美國更沒有什麼關係。他也許討厭那個美國老闆,或者憎恨某個開罰單的警察,但他依然希望留在美國生活。
如果硬是要把「愛中國」和「恨美國」拉到一起,那麼一個人有沒有權力選擇「愛」與「恨」才是最重要的,作者認為恨美國只要沒犯法,沒人敢拿你怎樣。
從各類中國到美國的移民經歷看,往往那些原來在中國享受特權的人最難以適應,反而那些有點一技之長的農民們最容易適應。農民比較實在,吃苦耐勞,在美國干同樣活比中國工資高幾倍,而且不用討薪,老闆怕工人多過工人怕老闆。農民不玩虛的,從小都是沒人愛沒人理習慣了,自然不會覺得到美國失去了任何特權或榮譽。
中國是個等級倫理社會,連一個小小公務員都有特權,他們到美國頓時失去了虛構的高貴感,產生自我孤立的心態也是自然的。這種爭論也很容易解決----你可以選擇回到中國呀。
作者強調,他個人非常熱愛中國,但這個「中國」是他自己可以感受到的中國,並非其他人強加給他的中國。
作者曾經多少次為中國救災捐款,為山區少數民族捐教材,並希望有更多機會深入中國農村基層挖掘改革潛力,這些工作並不需要任何經濟回報,更多的是自我奉獻,他能感受到自己那份「愛心存在」才是他的追求。愛人是愛國的前提,國不是空洞的國,她必須有他所愛的人才配得起他的愛。
有人愛中國但選擇在美國工作賺錢,如司馬南先生;有人可以選擇在美國工作賺錢卻留在中國為人民呼喊,如柴靜女士;有人喜歡美國但更喜歡中國,就如作者自己,各走各的路,理解他人也更能理解自己,真的愛國之心誰都不能剝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