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外出應著舒適寬鬆、保暖柔軟的衣服。(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當春天的氣息散布人間,自然界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陽氣生發,正是養生保健的好時節。
春天氣溫雖然回暖,但是早晚溫差仍大,容易感冒。中醫講究「治未病」,在疾病生成之前積極加強身體保健,提高免疫力,打下一年健康的基礎。
起居保健之法
1、晚睡早起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春天要「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意思是為了順應自然界的生發之氣,春天應該晚一點上床睡覺(但勿超過子時--半夜11點到1點),早一點起床,起床之後先別急著梳洗,應穿著輕便的衣服到戶外散步,如此可使自身的意識、靈感發生不息的作用。
2、穿著保暖
春寒料峭,乍暖還涼,應著舒適寬鬆、保暖柔軟的衣服,如氣溫略降,要立即加穿衣服,尤其是老年人更要依氣候的變化來增添衣物。平日體弱的老者需注意保暖,特別是背部的保暖,以保護體內陽氣。
《壽親養老新書》有言:「春季天氣漸暖,衣服宜漸減,不可頓減,使人受寒。」千萬不要貪涼,一下子減去太多衣物以致受寒。此外,春天穿衣可「下厚上薄」,以收「養陽收陰」的功效。
春天食補要點
1、首重養肝
春季草木滋長,在五行中屬木,而五臟中屬肝,故春主肝,春季養生首重調養肝氣,飲食方面以平肝息風、滋養肝陰為主,應多吃對肝臟有益的溫補食物,切勿以熱補助長陽氣。
大部分應時蔬果,尤其是青色的蔬菜和山野菜都很適合春天食用。古代醫家李時珍認為韭菜對肝的功能有益處,他稱:「韭葉熱根溫,功用相同,生則辛而散血,熟則甘而補中,乃肝之菜也。」春天人體肝氣較旺盛,容易影響脾胃消化吸收的功能,春天宜多吃韭菜增強脾胃之氣。
2、多甜少酸
唐代醫家孫思邈云:「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此因食用太多酸味食物會助長肝氣,導致脾胃虛弱,相反的,甜味食品能補益脾氣,所以可多吃一些。
大棗味甘性溫,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山藥味甘性溫,能健脾補肺、補腎益氣,增強人體陽氣和抵抗力;銀耳有潤肺生津、益陰柔肝的功效;將白米、燕麥等,搭配紅棗、南瓜、胡蘿蔔等健脾、養肝的食材,熬煮成粥品,亦能補養脾胃。
3、飲食清淡
《本草綱目》記載:「春月宜加辛溫之藥,以順春升之氣。」春天飲食要清淡,不宜多吃油膩、生冷、刺激性強的食物,食補則以「輕補」即可,選用溫和、清淡的食材來補氣、暖身體。
中醫師推薦多吃一些燕麥、桂圓、核桃、紅棗、枸杞、肉桂、人參、南瓜、淮山(山藥)、紫米(黑糯米)等。至於冬天進補所吃的一些重口味補湯,如:麻辣鍋、薑母鴨、羊肉爐等,吃了會上火,就不要再吃了。
4、多吃蔬菜
春天常見的舌炎、口角炎、口腔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膚病等,都是因為新鮮蔬果攝取不足,營養失調所致,所以春天要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例如:白菜、菠菜、芹菜、蘿蔔、蔥等蔬菜,以及梨、枇杷、香蕉、蘋果、大棗、橘子等水果,以補充各種不足的營養素。
春天飲食宜忌
銀耳茶能滋陰潤肺,有助於久咳、發熱等病患減輕痛苦;菊花茶有疏風清熱、平肝、降低血壓、預防感冒的功效,若和桑葚一起泡茶喝,對肝、肺均有相同的療效。
百合粥潤肺止咳、清心安神,對久咳、虛煩等患者有益;銀耳鴨蛋羹對肺燥引起的咳嗽、痰少、咽喉乾痛等症狀有療效。
至於羊肉、紅參、肉桂、花椒等溫燥的食物不宜多吃,還有一些生長快速的食物也不要多吃,例如:筍子吃太多易筋骨酸痛;雞肉吃太多會助長肝火;花生吃太多則容易長出青春痘,尤其是年輕人要少吃。
魚、蝦、鴨、螃蟹、花粉等易過敏的食物,以及薑、蒜、酒、茶、咖啡、花椒等剌激性食物,應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