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記者協會11日公布新聞自由指數,結果5年來再創新低。(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看中國2018年4月13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香港記者協會11日公布新聞自由指數,以1033名18歲以上港民評價2017年新聞自由的狀況,得出結果為47.1%,比2016減少0.9%,也是2013年以來統計以來的最低評分,主要的原因在於大陸政府、香港政府、以及媒體雇主對媒體的施壓。
收窄「紅線」 逼迫媒體工作者自我審查
香港記者協會調查顯示,受訪的520名新聞工作者中有73%認為香港新聞自由有確實倒退的現象,對比23%新聞工作者覺得「沒變化」。其中大部分民眾和新聞工作者都認為,倒退主因來自中國大陸政府的脅迫,使香港新聞自由遭到各方面打壓。有新聞從業人員透露,媒體管理階層經常因為擔憂得罪中國政府,會修改甚至刪除相關報導,有時更直接否決採訪提案。
香港記協主席楊建興分析指,大陸當局以「港獨紅線」為藉口,不斷縮小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的空間,並把一些有爭議餘地的民主意見均視為「港獨」打壓。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梁旭明透露,記者所屬的公司或集團高層會展開「審查」,並直接插手、刪改記者的採訪和文章,令記者為了保住飯碗也開始自我審查,最終整個新聞自由受到了影響。
《南華早報》的典型例子
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阿里巴巴2年前收購了香港甚有公信力、有114年歷史的傳統英文報紙《南華早報》,雖然阿里巴巴指對有關媒體持持平立場,不會干預或影響從業員報道新聞,但不少《南華早報》從業員表示在阿里巴巴收購後,有關媒體逐漸走向「親中」立場,並存在自我審查機制。
《南華早報》是香港一份主流英文日報,在過去幾十年內一直積極報導中國政府控制的媒體不準報道的新聞,比如政治醜聞和人權問題,曾多次獲獎。長期以來,不受中方審查制度制約的《南華早報》經常對內地一些有爭議的話題進行報道,包括六四事件、香港2014年的佔領運動,還曾深入挖掘一些中共高層的醜聞事件。
阿里巴巴在當年收購《南華早報》時,曾明言自己的目標是「要搭乘中國崛起成為強國的這股動力,將該報辦成一份在全球有主宰性的新聞機構」,並表示其立場與北京一致,認為國際社會對中國帶有「偏見」。阿里巴巴還表示,自己在紐約上市的股份,就曾因為有關負面報道而受到影響。但當時面對廣大香港市民、要求承諾不干預新聞自由的壓力,阿里巴巴曾作出有關承諾。
然而此後,《南華早報》每天都會刊登大量有關中國的文章,當中絕大部分是從正面評論中國政府,更引起國際社會注意,認為其已經逐步變成另一種政治宣傳工具。
政治評論人、曾在《南華早報》擔任編輯的林和立(Willy Lam)表示,阿里巴巴的收購使這份報紙在自我審查上呈現上升趨勢。
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主任夏偉(Orville Schell)指出,中資集團在收購報紙方面,抱持「與權力集團保持良好關係」的態度,尤其在香港的媒體,「出問題的時候,總會忍不住去進行控制。」
一名前《南華早報》編輯透露:「編輯經常重寫記者的新聞,以衝淡對中國不利的新聞,因為恐怕會遭到有影響力的中國官員和商界人士報復。」此外,還有10多名現任從業員表示,「該報避免刊登任何對中共領導人的調查報道,以及人權問題。這些員工都不願意姓名見諸報道之中。」
中資入股控制 新聞自由度迅速下跌
事實上,香港主流媒體的自我政治審查近年來越趨嚴重。包括2012年曾傳出中聯辦向媒體施壓「挺梁振英」;要求抽去香港部分敢言傳媒的廣告、以經濟打壓有關媒體;有記者和編輯因不願配合北京語調而被恐嚇、勒索、被調職、解雇,2014年《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更被刀手襲擊等,令香港新聞自由從主權移交前的世界18名,迅速滑落至2017年的73名。
根據記者協會2017年報告,由中國或中資入股全面控制的香港主流媒體已經增加到9家,包括無線電視(TVB)、《南華早報》、《大公報》、《文匯報》、《香港商報》、《中國日報香港版》、《成報》及鳳凰衛視,而其他主流媒體傾向北京立場、並出現自我審查的案例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