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變化比貿易規則和關稅的調整要動態、快速、直接得多。(圖片來源:Fotolia)
【看中國2018年4月17日訊】此前大家討論貿易爭端,它具體是通過關稅的稅率影響產品的最終銷售價格,而終端價格變化,貴了人們就買得少,因為多數消費者和產品都是價格敏感型的,經濟學上有個概念叫做「彈性」,它表述的就是這個意思。
比如說,所有的必需品,像水、鹽,這些東西彈性就很小,即使價格上漲,也不會影響它的銷量。但是非必需品,像奢侈品,它的彈性就很大,你不打折我不買,大牌一打折,人們排隊就能繞著門口排三圈,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說這些是想表達貿易和關稅對一家公司業績的影響是非常間接,而且是存在滯後效應的。
首先,關稅的調整,需要幾個經濟體之間坐下來反覆磋商和談判,這需要時間;
其次,關稅的變化,它不是一個快速波動的東西,大家談好一個稅率,一般就固定下來,呈一個穩定狀態,不會天天變化;
最後,是上面說的,還要看你這個公司的產品屬性,到底是不是剛需,彈性大不大?
如果你賣的是個剛需產品,沒有彈性,根本不怕關稅變化,就是對方來承擔這個關稅成本。因此,我們想表述的是貿易規則和關稅這些東西對一家公司的影響就像泡茶,它是慢慢浸潤,慢慢滲透的,可能沒有你想像的來得那麼快。
但是下面我們要重點說的匯率,這可就不是泡茶了,這好比往水杯裡扔一片泡騰片,它會瞬間發生劇烈、快速的化學反應。匯率變化對於很多公司的影響,比貿易規則和關稅要來得快得多。
我們統計上市公司年報發現,將近1200家公司在2017年出現了匯兌損失。什麼叫匯兌損失呢?就是單純因為人民幣和外幣的結算而出現的匯率波動成本,導致公司利潤變化。
比如說,公司年初在國際市場上投標,報了一個100萬美元的報價。客戶在全球範圍內貨比三家,客戶覺得100萬美元這個報價可以接受,我們簽了合同。一般為了維持長期生意,供應商都願意給客戶比較長的賬期,允許客戶延遲付款,那麼到了年底12月客戶結賬了,100萬美元到賬。
可問題在於是中國公司做報表,肯定是要披露人民幣報表,同時我們一直都有結匯制度,美元進來了,你馬上就要結算成人民幣才能把錢拿走。假如說年初投標時候,人民幣匯率是7,而年底客戶打款,人民幣匯率變成了6,這中間就產生了100萬人民幣的匯兌損失,這和你的產品、生意和經營效率都沒有關係,完全因為匯率波動公司損失了100萬。
這個現象正在變得越來越普遍,過去,我們沒有看到有這麼多公司有匯兌損失,為什麼現在變得這麼普遍呢?
其實並不是因為我們像日本當年一樣出口立國,中國大多數企業其實做的還是國內生意,畢竟14億人,人人都喝上牛奶,這個規模就遠超美國,僅僅做產品的普及化,它的增長潛力就遠比人們想像的更大。
由於中國的公司立足國內市場發展,規模越做越大之後往往會出現成本優勢,你生產得便宜就能賣得便宜,於是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就自己散發滲透出去,國際客戶自己找上門就很正常。當我們的企業規模越做越大之後,不可避免的就會增加國際業務,倒未必是我們主動搞出口戰略,而是我們影響力大了之後,自然產生的輻射和溢出效應。
最後總結,匯率變化比貿易規則和關稅的調整要動態、快速、直接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