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信任文官,而不信任武官,因為皇帝害怕武官權力大了要造反,由此派文官指揮戰役,然而加上多方面的因素,所以戰爭經常失敗。
袁崇煥任兵部主事不久,正碰上王化貞大敗而歸。一段時間,朝廷驚慌失措,京城謠言四起,整天人心惶惶。袁崇煥曾經悄悄地騎了一匹馬,孤身一人出山海關考察軍情。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詳細報告了山海關外的形勢,並說:「只要有兵馬糧餉,我看一個人就能把守山海關了。」
這些話雖說得有些書生意氣,但朝廷還是升任袁崇煥為兵備僉事。袁崇煥到山海關後,起初做遼東經略王在晉的下屬,在關內辦事。當時王在晉專意防守山海關。袁崇煥認為,為了保住山海關,應該將防守北移,在寧遠地區筑城駐守。朝廷中的大臣,大都加以反對,認為那裡太遠,不容易防守。但他們卻不知道,假如以山海關為國界,就好像以北京的城牆為國界一樣,一旦外圍失去了屏障,其後果不堪設想。如在寧遠建造一座城牆,則可建立一大片戰場,取得一大片鞏固的根據地。在這片廣闊的戰場上,阻擊乃至消滅滿清軍隊,比依長城而守,實在牢靠得多。
大學士孫承宗,並沒有輕易發表意見,他親自往關外視察後,支持袁崇煥的意見。不久,朝廷派孫承宗代替王在晉,做了遼東主帥,他令袁崇煥和副將滿桂駐守寧遠。
1622年,袁崇煥到達寧遠,就立即著手修造城牆。寧遠離山海關二百多里遠,如果能將此處建好,就等於砸下了一顆釘子。於是他訂下城牆規格:城牆要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牆的牆址廣三丈。袁崇煥和將士同甘共苦,他們在建造時齊心協力,第二年寧遠城牆就筑成了。寧遠城高牆厚,成為關外抗敵的最主要的防禦工事之一。袁崇煥由筑此城開始,他經營遼東防務幾達20年,在袁崇煥未被殺以前,清軍雖然多次繞道進襲包括北京城在內的一些城鎮,但他們始終未能真正跨過寧遠城一步!
經過袁崇煥和孫承宗幾年的苦心經營,明朝的邊防力量,大大增強。這時的明軍,開始主動出擊,陸陸續續地收復了一些曾經失去的土地,並把防線向北推進了幾百裡。面對已經取得的戰果和宏偉計畫的逐漸實現,袁崇煥內心充滿了喜悅之情。袁崇煥也因功連連陞官,先升為兵備副使,再升為右參政,主帥孫承宗也對他青睞有加。
邊界雖逐漸穩固下來,但朝廷內部卻日漸腐敗下去,魏忠賢的專橫跋扈,引起了一些正直朝臣,尤其是東林黨人的義憤,紛紛上書彈劾魏忠賢。魏忠賢這個時候,就採取極端的手段,殺害了楊漣等六人,史稱「前六君子」,並把抗清立有大功的熊廷弼,也一併處死。在清除了這些反對派以後,魏忠賢的氣焰更為囂張,自稱「九千歲」,肆意勒索賄賂。孫承宗對魏忠賢不買帳,魏忠賢就派了一個叫高第的親信,去代替孫承宗做遼東主帥。
高第只會吹牛拍馬,沒有什麼長處。他到任後,膽子和老鼠一樣小,不敢駐守寧遠城,胡說寧遠,戰不可戰,守又不可守,而且還命令立即撤退。作為廣東人,袁崇煥有一股「蠻勁」,他堅決不服從,認為軍事上有進無退,寧遠一撤,全線即刻崩潰。高第雖是袁崇煥的上級,但因他膽小,況且也是文官出身,竟對袁崇煥無可奈何,只好下令把錦州及其它幾個防守據點的兵馬,撤到了山海關。這樣一來,寧遠城就好像曠野裡的一株枯樹,完全暴露在寒風之中了。
這個時候,努爾哈赤等待的機會,終於到來了。紀元1626年(明朝天啟六年),努爾哈赤親率大軍13萬,號稱20萬,進攻寧遠城,那位魏忠賢派來的高第,就坐在那裡,以隔岸觀火的悠閑心態,幸災樂禍地看著寧遠城的覆滅和袁崇煥的敗亡。但是袁崇煥英勇鎮靜,一點不慌,披上盔甲,和戰士們一起運石補牆。在這次戰役中,他負傷數處,卻擋住了敵人的進攻。就在敵人退卻時,他又組織敢死隊,縋下城牆,追殺敵人,並撿回箭枝十餘萬支。
21日,滿清軍隊再次趁夜出擊,仍然沒有成功,只好於26日撤圍而去。
敵人撤退後,袁崇煥還表現出一副儒者的風度,派使者送信對努爾哈赤說:「老將縱橫數十年,沒有被打敗的時候,今敗於小可之手,這恐怕是天意啊!」努爾哈赤也很客氣地致書袁崇煥,而且還送給馬匹,「約期再戰」。
努爾哈赤在攻城時受了炮傷,只得躺在車中,鬱鬱而回。他對諸貝勒說:「我自25歲打仗以來,每次都能打勝,沒有攻不下來的,歷時43年,獨不克寧遠一座孤城。」抑鬱中,背上又生了毒瘡,傷病交加,數月後,死於瀋陽以西四十里的援雞堡。
從此以後,清軍對袁崇煥既尊敬,又畏懼。但朝中邪佞們,妒忌心也漸漸上來了。
寧遠大捷的消息傳到京城,朝野上下喜出望外,一片歡呼。高第因沒有援救寧遠而被免職,由兵部尚書王之臣取代,袁崇煥升為四品右僉都御史。隨即袁崇煥主動出擊,又陸續收復了高第所放棄的土地。
努爾哈赤死後,他的兒子皇太極繼位,建立了清朝。皇太極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採取正確的戰略,暫時放棄寧遠,轉而攻打朝鮮。就在當時,對明、清而言,雙方都需要調整,以便實行各自的作戰計畫。
明朝需要筑城、練兵,清方則需要進攻朝鮮,掠奪財富,以此鞏固統治。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袁崇煥提出與皇太極和談,皇太極表示贊同,但明皇帝和許多大臣堅決反對,說:滿清從來都是附庸國,皇太極不夠談判對手的資格。
袁崇煥和皇太極商議和談時,皇太極利用這個機會打敗了朝鮮。就這樣,朝廷開始懷疑袁崇煥。
過了兩年後,清兵繞過袁崇煥防守的寧西,從西路直奔北京,明軍戰敗。
清軍攻克遵化。巡撫王元雍自殺,山海關總兵趙率教,也戰死在遵化城下。清軍在攻下遵化後,直接扑向京師。這時,袁崇煥率兵火速來援,並沿途留下軍隊,以截斷清軍退路。袁崇煥於11月10日抵薊州,但清軍繞過薊州西進,接連攻下三河、香河等城,袁崇煥聽到消息後,又急忙帶兵去保衛京師,駐兵於北京廣渠門外。
在清軍的猛烈進攻下,明朝的崇禎皇帝,早已嚇得魂飛魄散,這時的京城一片慌亂。現在袁崇煥來了,崇禎心神略定,對他讚賞備至。袁崇煥認為這時部隊疲勞,要求入城休息,但崇禎心中十分疑忌,藉故推托不許其部隊入城。袁崇煥又要求屯兵外城,崇禎也沒有答應,只是催促他快與清軍接戰。崇禎帝毫無惜兵休整之心,只知一意孤行!
袁崇煥以兩晝夜三百餘里的速度,緊急增援京師,此時他們已是人困馬乏,但在崇禎的催促之下,又不得不與清軍接戰。這場仗,打得非常艱苦,兩軍相持了很久,袁崇煥身穿鎧甲,衝鋒陷陣,兩肋下受了幾處箭傷。後來清軍終於不支,退到南海子邊休整。
崇禎見清軍並沒有退遠,便急不可耐地催促袁崇煥追擊,他甚至主張圍殲敵人。這時,雖然明軍來了幾路人馬,袁崇煥也統一了指揮權,但他覺得這時決戰,時機很不成熟。如果萬一出城決戰,清軍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態度,來與明軍拚命,明軍很有可能潰退。如果發生了這種情況,到那時北京城就保不住了。因此,袁崇煥的堅守不戰是正確的。
但是,崇禎就更加懷疑袁崇煥了,認為他是擁兵自重,要挾制自己,甚至有心要謀權篡位。至少也是要強迫自己採用他一貫與清議和的主張。這麼一想,崇禎那顆剛愎自用、而又傲慢的心,就受到了很大的熬煎!
此時,清軍在城外大肆燒殺搶掠,使得京城外的百姓大受其害,且崇禎身邊的太監,也多在京都置有田產,他們都深怕自己大破其財。想來想去,這股怨憤就發在了袁崇煥的身上,他們說:清兵是袁崇煥引來的,是想要挾皇上與清人議和的。在這一段時間,這些輿論不知為什麼就漫天而起,有些人甚至大罵袁崇煥是「漢奸」,弄得人心惶惶,真假不分。竟有人站在北京城的城牆上,往城下袁崇煥士兵的頭上,扔石頭,一邊扔,一邊罵「漢奸兵」,石頭還把士兵砸死,砸傷。
崇禎知道了這一消息,疑心更大,恐慌更盛。恰在這時,皇太極依照《三國演義》上的「群英會蔣干中計」一節,這時他便使起反間計來。
就在這以前,清軍曾經抓到過兩名明宮派在城外負責養馬的太監,一個叫楊春,一個叫王成德。在撤回途中,皇太極派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成等人監守。這三個是降清的漢人。到了晚上,鮑承先與寧完成二人,依照皇太極所授的密計,大聲「耳語」道:「這次撤兵,並不是我們打了敗仗,那是皇上的妙計,你在這裡看到了沒有?獨自騎馬去敵處。敵軍中有兩名軍官過來參見皇上,他們說了好多的話,那兩個軍官就回去了,皇上和袁崇煥已有密約,過不了多久,大事就可成功了。」兩名太監正躺在旁邊,把這些話聽得十分清楚。第二天,姓楊的太監,見敵人撤退時十分慌亂,便趁敵人的「疏忽」逃奔而歸,並馬上把這些話報告了崇禎。
崇禎聽了這些話,由於他那多疑而又尖刻的性格,當然是馬上相信了。他立刻召袁崇煥進宮,立即將他逮捕下獄。袁崇煥的部將祖大壽等人見狀,驚慌莫名,只好出城等候。三天之後,聖旨到來,說袁崇煥以通敵謀反罪被捕,只問罪袁崇煥一人,餘者不懲。將士聞訊大哭,還有的將士破口大罵,頓足而號。
假如在這個時候,有人倡議造反,說不定真會反了。祖大壽知道後當然極為悲憤,他當即率軍回錦州,在中途遇見馳援的袁軍主力,瞭解了北京的情況後,也立刻掉頭而回。
祖大壽掉頭而回,崇禎非常害怕,他深怕清軍再來攻城,連忙派人去讓袁崇煥寫信,召回祖大壽。這是個非常奇怪的邏輯,既不肯正式下詔讓袁崇煥寫信,又派文武百官前往勸說。袁崇煥先是不肯寫,認為這種做法於情理不通,既然不奉明詔,於獄寫信召兵回京,只不過是私人行為,但崇禎無論如何,不肯向袁崇煥認錯,在群臣的勸說之下,袁崇煥「以國家為重」,寫信召回祖大壽。祖大壽把崇禎派的使者看作敵人,當看見了袁崇煥的親筆信,遲疑不決。這時,祖大壽的母親說:「如果您不回軍,只能加重袁督師的罪名;如果您回去打敗了清軍,或許能救袁督師出獄。」祖大壽聽了母親的話,率領部隊返了回來,沿途攻陷了清軍佔領的兩座城池,也就是斷了清軍的兩條歸路。
皇太極聽說袁崇煥下獄,心裏非常高興。他本來已攻克了北京以南2l公里處的良鄉(地名),立刻回師盧溝橋,破了所謂的「車軍」,又大破明軍四萬多人,擒獲和斬殺了一些明軍的高級將領,京師大震。但是,皇太極一聽說祖大壽率兵返回,害怕自己的路被截,便寫了幾封議和信,領兵從山海關緩緩而退。
清兵一退,崇禎心中大定。就在這個時候,朝野、軍隊之中,替袁崇煥辨冤求情的人非常多,紛紛上書,連孫承宗也寫詩說:「東江千古英雄輩,淚灑黃龍半不平!」還有許多人心甘情願以身代之。袁崇煥也在獄中寫信,讓部下安心抗敵,半年之後,明軍把清軍趕出了長城。
這半年之中,袁崇煥再有什麼樣的罪行也該調查清楚了,也該做出決定了!可是,早不殺袁崇煥,晚不殺袁崇煥,清兵退出長城以後,就殺掉了袁崇煥。袁崇煥功高招忌,忠而見誅,又是一件千古奇冤,刑前,他口佔一絕云: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表達了這位令八旗鐵軍膽寒的名將最後的遺憾和眷戀。
一般認為,袁崇煥之死,是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溫體仁收買袁崇煥部將謝尚文、偽造通敵證據而致。但仔細地推測起來,恐怕並不是這麼簡單。崇禎皇帝剛愎自用,沒有什麼授意給他,一個小小的溫體仁縱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妄殺袁崇煥。這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崇禎剛愎自用,不承認錯誤,不肯做服輸的表示吧!
剛愎之君,崇禎至為典型!後來在同李自成的反覆較量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他雖宵衣旰食,表面上給人一種絕無昏庸淫樂之君的樣子,倒是顯出一副明君的派頭,但細細想來,決斷多數出於他自己的猜測與好惡而已,且不聽人言,心胸極其狹窄。國家命運前途事小,他的判斷、他的「尊嚴」事大。在他心中,縱使亡國,又有何惜?
在殺害袁崇煥15年後,崇禎自縊身死。豈非自尋滅亡?
(據清代《淵鑒類函》)
【附歷史人物大辭典】
袁崇煥(1584—1630),祖籍廣東東莞,後落籍廣西籐縣。明萬曆中進士,初授福建邵武知縣。後投筆從戎,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督師,曾多次擊敗後金軍的進攻,獲寧遠、寧錦大捷,阻遏後金軍南下。崇禎二年,皇太極親率大軍避開其防區,攻下遵化,直逼北京城下。其聞訊率部星夜馳援京師,獲廣渠門、左安門大捷,力解京師之危。皇太極未敢再犯京師。但崇禎帝卻聽信閹黨的讒言,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反而將其逮捕下獄。崇禎三年(1630),被處死於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