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長城正在走向死亡,中華文明古蹟被毀壞,令人痛心!(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孟姜女哭長城」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傳說在秦始皇時代,有一對新婚夫婦范喜良和孟姜女,才結婚三天,范喜良就被征去修長城,沒多久即因過度勞累和飢寒交迫而亡,孟姜女萬里尋夫,千辛萬苦來到長城,聽聞噩耗,悲從中來,放聲大哭,瞬間哭倒長城800里!
這個故事其實是一個不幸的誤傳,那麼,真實的長城和現在的長城面貌如何呢?
孟姜女哭長城 原為誤傳
孟姜女是春秋時齊國的故事。後人將春秋戰國時期的戰將杞梁訛傳為范杞梁,而作孟姜女尋其夫范杞梁哭倒長城的傳說,還有些人根據此事立廟作像。其實孟姜女哭倒的長城,並非秦朝時的長城,乃是齊國長城。明代作家馮夢龍在其所著《東周列國誌》中於幾百年前便作澄清:
齊莊公之大將杞梁戰死於且於門,「其妻孟姜氏奉夫棺,露宿三日,撫棺大慟,涕淚俱盡,繼之以血。齊城忽然崩陷數尺,由哀慟迫切,精誠之所感也。後世傳秦人范杞梁差築長城而死,其妻孟姜女送寒衣至城下,聞夫死痛哭,城為之崩。蓋即齊將杞梁之事,而誤傳之耳。」
秦始皇築長城 豐功偉績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第二年,下令將原秦國故地與原六國境內舊道連接起來,並加以擴建為天子巡行天下的馳道。馳道中間稱為「御道」,兩側稱「旁道」。馳道寬闊平坦,在上面駕車速度極快。據漢代人記載,在馳道之上半日即可飛馳二百里以上。
秦始皇下令修數條以咸陽為中心之輻射狀馳道。北至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東至成山頭(今山東榮成),南至南海郡(今廣州),西南至滇(今雲南滇池附近),西至隴西郡(今甘肅岷縣)。馳道寬十至十五丈,逢山開山,遇河架橋,路面全用石灰加膠土夯成。這些馳道,歷經兩千多年風雨,至今有些路段仍可見當年路面之形,可見其質量之高。
為消除北方遊牧民族屢次侵犯之患,秦始皇下令修築長城抵禦外襲,並派遣蒙恬出兵討伐。原來各國之間都有一些長城,但北方長城不完整;統一後他下令把原來各國間的長城拆除,再把原來秦、趙、燕三國北邊長城連接起來,以防止北方匈奴南侵,給後世留下一條舉世聞名之萬里長城。
秦始皇下旨命扶蘇前去邊關歷練,協助蒙恬將軍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修築萬里長城實是秦始皇最重要的豐功偉績之一。後世偉人孫中山先生如是評論長城:「所以秦漢以後之事功,無一能比於大禹之九河與始皇之長城者⋯⋯」「中國最有名之陸地工程者,萬里長城也。」「由今觀之,倘無長城之捍衛,則中國之亡於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漢之時代矣。」
長城作為當今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不只其自身作為人類文化、技術之奇蹟流傳於後世,而且正是由於這萬里長城的存在,有效排除了對中華大舞臺神傳文化演繹之干擾,使中華正統文化得到保護。
人為破壞甚鉅 山河變色
3年前,陸媒大量報導萬里長城的90%正在走向死亡。2015年9月開始,有中國攝影師沿著長城路線,開始了對長城遺址的專題拍攝,從山海關到嘉峪關,途徑8個省、市、自治區,總行程約15,000公里,直至2017年7月。
如今長城的90%已經變成無人問津或被人為因素毀壞的「野長城」,其命運令人憂心不已。除了自然因素,鐵路、高速公路、地方道路等各類基礎設施的建設,成為長城的首要威脅。有些地方在進行基礎建設時,若與長城遺蹟衝突,直接將長城牆體毀掉;不少居民為了開墾田地,將長城牆體鏟削破壞;或利用長城夯土的堅固性在牆體中掏挖窯洞,用於居住或圈養牲畜。
儘管自長城1958年對外開放以來接待了上億的遊客,還作為國家外事禮賓接待場所,但主要都在北京內八達嶺的長城進行,這部分還不到整體長城的1/10,長城真正的主體恰恰是那些蜿蜒在高山峻嶺之間的殘垣斷壁,這部分占了90%。
由於長城沿線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再加上人為因素的破壞,破損現象非常嚴重,特別是在西部乾旱荒漠區,多數地段都已被流沙埋於底下。長久以來對長城古蹟的肆意破壞,使得美麗山河不再,嗚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