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看中國2018年5月17日訊】(看中國記者聞天清編譯/綜合報導)來自北美洲的小龍蝦在德國已經氾濫成災,連天敵也無法阻擋它的繁殖速度。為了應對「小龍蝦瘟疫」,柏林市政府已經發放捕撈許可,將其送上餐桌。大陸網友聽聞德國開放禁令後非常興奮,有人留言說,在大陸可以短時間內將小龍蝦的地位升至為「瀕臨絕種」。有網友甚至建議德國政府:應該引進中國人。
據《歐洲新聞》(Euro News)報導,來自北美洲的小龍蝦(Crayfish,或者Procambarus clarkii)被歐盟列入外來入侵物種的名單中,但作為觀賞性動物,它們在德國水族館非常受歡迎。這種小龍蝦在德國已經氾濫成災,更是在2017年夏天大批湧入柏林的公園。
面對「小龍蝦瘟疫」,柏林市政府做出回應:「如果你不能打敗它們,就吃掉它們。」授權當地公司捕撈小龍蝦。實驗也證明食用這些小龍蝦沒有問題,它們被冠以「柏林龍蝦」(Berlin Lobster)名字,將出售給柏林當地餐廳和居民。
在接受德國新聞社DPA採訪時,柏林市參議員表示,捕撈小龍蝦的許可執照有效期限至今年年底。
德國英文媒體The Local報導,來自德國柏林Spandau地區的一個小型家庭經營性質的漁業公司獲得許可執照,可以捕獲這種紅色甲殼類動物供人食用。柏林參議院環境部門的野生動物專家德爾克.艾爾特(Derk Ehlert)說,開始的頭幾天,漁業公司就使用漁網捕撈了超過了1,600只小龍蝦。「但我們預計今年小龍蝦數量會下降。」
經過實驗評估,這些小龍蝦所含的其它毒素或重金屬都在安全範圍之內。艾爾特也表示,污染物含量低於危險水平標準。
但專家警告,禁止個人私自抓捕小龍蝦,這種行為被認為是偷獵,屬於違法。
這種紅色沼澤的路易斯安那小龍蝦種群可以長達15厘米,最初來自美國南部部分地區和墨西哥北部。2017年8月,大量小龍蝦出現在柏林蒂爾加滕公園(Tiergarten park),並徘徊行走在街道和小路上,引起了遊客和當地居民的注意。
#Humboldt started exploring #Berlin, and then the #world. Me and a #crayfish in #Tiergarten #MyHumboldtWeek #Exploration #SciComm #Curiosity pic.twitter.com/xojut8317h
— Guillermo Orts-Gil (@GuilleOrtsGil) July 14, 2017
在美國南部,小龍蝦被認為是一種美味佳餚,當地傳統的烹飪方式是:將小龍蝦放入開水中,加入卡宴辣椒粉(cayenne pepper)、鹽、檸檬、大蒜、洋蔥和月桂葉(Bay leaves)。小龍蝦煮沸5分鐘之後,根據個人喜好,配上甜玉米和土豆一起食用。
據海外中文媒體報導,德國柏林蒂爾加滕公園的水質相當好,非常適合小龍蝦生存繁殖,導致該地區小龍蝦氾濫成災的情況最為嚴重。在發放捕撈許可執照之前,德國法律規定禁止捕撈和烹飪這種小龍蝦。
《德國之聲》報導,柏林市政府曾經在2年前試圖養殖小龍蝦的天敵——鰻魚,以此來減少小龍蝦數量,但如今顯然鰻魚的捕食速度無法追上小龍蝦的繁殖速度。
《中國時報》報導,在中國大陸,小龍蝦是夏季最受歡迎的大眾美味,每年消費量高達88萬噸。如今,小龍蝦的價格飆升了6倍,貴到快吃不起的地步了。
它的烹飪方法也很簡單,加入調味香料用大火快速翻炒後,即可端上飯桌食用。得知德國柏林開放小龍蝦捕撈禁令後,大陸網友興奮了,直呼:「是時候出發了吃貨們!」
《自由時報》消息稱,大陸網友表示,中國人絕對有能力解決小龍蝦氾濫成災的問題。他們留言道:「中國人:說吧,想被吃成幾級保護動物?」
讓小龍蝦「來中國,1年吃漲價、2年動物園、3年瀕危」,「4年絕種,進入華盛頓國際組織保護動物」。
有網友建議德國政府說:「引進魚類不好使,你應該引進中國人」。
據維基百科介紹,克氏原螯蝦(學名:Procambarus clarkii),原產於美國東南部,又名美國螯蝦、路易斯安那州螯蝦,中國大陸稱為小龍蝦,屬蝲蛄科,在中國北方某些地區被直接稱為「蝲蛄」,是最具食用價值的淡水龍蝦品種,年產量佔整個淡水龍蝦產量的70-80%。小龍蝦原產地為從墨西哥北部至佛羅里達州潘漢德爾的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及美國內陸的伊利諾州、俄亥俄州,後被引進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其它地區,成為一種分布極其廣泛的外來入侵物種。在歐洲南部,小龍蝦繁衍迅速,擠佔了歐洲本地奧斯塔歐洲螯蝦和巨石螯蝦的活動空間。
小龍蝦主要生活於溫暖的淡水水域,如流速緩慢的河流、沼澤、湖泊和稻田等。生長快速,可以忍受無水的旱季達4個月。體重最重可超過50克,體長從5.5公分到12公分不等。小龍蝦也可忍受微鹽的水體,這在淡水螯蝦中是很少見的。在濕季,小龍蝦能在干地橫跨數英里尋找棲息地。一般來說,可有5年壽命,儘管已知有部分個體在大自然存活超過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