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趙禎。(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在今江西省)人,生於991年,卒於1055年,北宋文學家,政治家。五歲時聰慧過人,十四歲時被江西按撫推薦,以神童參加真宗皇帝殿試。入試後,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為相,1032年為參知政事(副相)加上書左丞。五年後任御史中丞,三司使。慶歷二年(1042年)官拜丞相。宋初時有名的四大書院是:睢陽書院,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岳麓書院。晏殊是睢陽書院(後稱應天府書院)升為官學的扶植者。
這次我講的故事出自下面一篇文言文,引自秦孝義《進德錄》:
晏殊為童子時,召至闕下,便令就試,殊一見試題曰:「十日前已作此賦,有賦草尚在,乞別命題。」上極愛其不隱。及為館職,當時士大夫各有燕集,殊甚貧,不能出,獨家居與昆弟講習。一日選東宮官,忽自中命晏殊。執政莫喻所由,次日進覆,上曰:「近聞館閣臣僚,無不嬉游燕賞,彌日繼夕,惟殊杜門與兄弟讀書,如此謹厚,正可為東宮官。」殊既受命,得對,曰:「臣非不樂燕遊者,直以貧無可為之具,臣若有錢亦須往,但無錢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誠實,眷注日深,卒至大用。
我寫文章,是為義務普及文史常識,為了便於讀者閱讀方便,我習慣於將疑難字,生僻字作漢語拼音註解和將字意作簡單解釋,所以我們先解釋一下,上面文章中的幾個詞意。文中「上」乃指當今皇帝。「闕」乃帝王所居之處。「賦」乃是一種文章體裁。「杜門」乃關門之意。「眷」即顧念之意。下面我用白話說這個故事。
少年晏殊被召進皇宮參加殿試,就是真宗皇帝親自主持考試。晏殊看了試題說,「用這個題目作賦,我十天以前就已經做過,現在文章還在。請皇上另外出題」。皇帝非常喜歡他的誠實。殿試通過後,皇帝賜他同進士出身,授秘書省正事,留在京城秘閣深造。在此期間,他勤奮學習,交友持重,也得到教師陳彭年的器重。當時天下太平,宮廷允許官員選擇自己理想的地方去出遊,歡宴。就像今日人們就近旅遊度假,或開「帕替」(have adinner party)。當時晏殊很窮,不去參加這種活動,就在家與兄弟們在一起講習讀書。有一天皇宮中給太子選講官(教師),真宗皇帝點名叫晏殊擔任。當時執政大臣不知其故。第二天執政大臣上朝覆命晉見皇上,皇上說:「最近聽說館閣大臣都沉醉於遊戲歡宴,只有晏殊與弟兄們閉門讀書,這麼謹慎忠厚之人,正可以教太子讀書。」於是晏殊就擔任了東宮太子的講習官。晏殊上任後,皇上當面將他任此職務的原因告訴了他。晏殊也對皇上直言道:「微臣並非不喜歡遊樂,只是家貧,無錢不可為之,臣如果有錢也可以參加這些活動。但是無錢就不去。」皇帝更加喜歡他的誠實,認為他懂得侍奉君之大體,經過長期觀察,越是喜歡他。三年後,詔試中書,任太舉侍奉禮郎。在仁宗登位後,皇上終於賦予晏殊重任,官至宰相。
下面再講一個晏殊為皇帝獻策,制止西夏國進犯宋朝的故事。
在宋仁宗時,晏殊擔任副相,曾因上書觸犯了劉太后被貶。五年以後皇上又召他任刑部尚書兼御史中丞,復為三司使。這時盤踞宋朝西北的黨項人強盛起來,在天寶元年(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立了西夏國。西夏幾次進犯陝西邊境,而宋軍將領屢戰屢敗。晏殊仔細調查,分析了軍事形勢,從中找出宋軍失利原因,出謀劃策上奏仁宗皇帝,皇上採納他的建議,加強軍備和防禦,採取的措施有:撤銷內臣監軍,使軍隊統帥能夠直接決定軍機大事;招募訓練弓箭手,以備戰時需要;清理宮中長期積壓的財物,以資助邊關軍餉;追回各司侵佔物資以充實國庫等。結果扭轉了戰局,平定了西夏進犯。
晏殊非常重視辦教育,在被貶宣州時,大力支持應天府書院,邀請范仲淹去講學,他扶植的睢陽書院為宋朝培養了不少有用人才。慶歷三年他在宰相任上時,與樞密副使范仲淹共同倡導州,縣立學,並改革教學內容。
晏殊不僅為人誠實,性格剛毅直率,生活簡樸,而且為官忠厚,唯賢是舉。范仲淹,孔道輔,王安石均出自於其門下。宮弼,歐陽修也曾得到過他的栽培和舉薦。
晏殊也是個文學家,能詩更善詞,他也是婉約派詞人,他的詞語言清麗,聲調和諧。例如《浣溪沙》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蝶戀花》中的「昨夜西風凋敝樹,獨上雲樓,望盡天涯路」都是我所愛的詞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上下聯句對仗工整,珠聯璧合,天衣無縫。他一生作詞萬餘首,現存《珠玉詞》136首,在《全宋詩》裡收有他的詩作160首。他的文章典雅,書法工整秀麗。他的《中書即事》五言絕句我也很喜歡,即「慘慘高槐落,淒淒余菊寒。粉牆多記墨,聊為拂塵看。」
寫到這裡,又想起一個典故,就是因「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對句,晏殊舉薦王琪的故事。出處在《苕溪漁隱叢話》中的《復齋漫錄》,不妨抄錄於下:
晏元獻赴杭州,道過維揚,憩(qi)大明寺,暝日徐行,使侍史讀壁間詩板,戒其勿言爵裡姓氏,終篇者無幾。又俾誦一詩云:「水調隋宮曲,當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國,廢沼尚留名。儀鳳終陳蹟,鳴蛙只沸聲。淒涼不可問,落日下燕城。」徐問之,江都尉王琪詩也。召至同飯,飯已,又同步池上。時春晚,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書牆壁間,或彌年未嘗強對,且如無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對也。」王應聲曰:「似曾相似燕歸來。」自此辟置館職,遂躋侍從矣。
這段故事用現代白話簡單說,就是:晏殊去杭州路過揚州,在大明寺休息,日落前到室外散步。叫隨從給他讀寺內別人題在牆上的詩,但是他要求不要讀出題詩人的姓名,他仔細聆聽。能令他滿意的沒有幾篇,當又讀到一篇詩:「水調隋宮曲……」時,晏殊慢慢的抬起頭來問,這詩是誰寫的?得知是江都尉王琪的詩,於是他令人把王琪叫來共進晚餐。飯後二人又漫步池邊。當時正值晚春,見有花落,晏殊說:「我每想到一個佳句,想不起合適的下聯,也不強求對上,就擱置下來,比如無可奈何花落去,到現在也沒能對上。」王琪隨口對說:「似曾相似燕歸來。」晏殊會意,覺得他有文才,將他留在身邊。回朝廷後,晏殊就向宋仁宗舉薦,仁宗皇帝降旨,召王琪進京,授集賢院學士,專任草擬詔書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