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比例還是絕對數字,庫克都比喬布斯對於未來的投資力度要大得多。(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5月21日訊】上次說到,喬布斯時代的蘋果已經擁有了競爭優勢,並且估值還更加便宜,但是巴菲特偏偏一等就是五六年,直到庫克時代,啟動了大規模的現金分紅和股份回購計畫,巴菲特終於在蘋果上重重咬下一口。
由此,這面模糊的拼圖終於變得逐漸完整,一家好公司與值得投資的好股票之間缺掉的那一塊,終於被我們發現並拼接完整。
一家好公司是這樣的:
產品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和規模,用戶需求非常廣闊;市場廣闊,同時現有產品在市場上還遠遠沒有普及,就像一杯純淨水中剛剛滴入一滴墨汁,墨汁在快速擴散滲透,但是水杯總體還是清澈的;做到了競爭對手做不到的事情,商業模式很難複製,或者業務本身存在人為或者天然的壁壘,就像山頂上的城堡,層層關卡,易守難攻。如果一家公司做到了以上這些,那麼它很有可能是一家好公司,但是好公司並不一定等於好股票,也並不是所有的好公司都是值得投資的。
這中間缺失的最關鍵的那一塊拼圖,是看管理者是否有回報股東的態度,這才是真正至關重要的核心。而庫克時代的蘋果,最大的變化,是他真心願意回報股東的態度。
有人說,也不能說喬布斯的蘋果不願意回報呀,因為喬布斯是個產品思維的人,他不願意亂花錢,而是希望把錢花在產品的刀刃上,而不是隨便分掉。這樣,公司更有競爭力,也是對股東好呀。反觀庫克,把錢都撒出去了,不去磨刀搞業務,那麼坐吃山空競爭力也很快就消耗完啦!
是不是真如上所言呢?我們看看兩個企業家是怎麼花錢的就知道了。
2011年之前,喬布斯六年裡一共花了454億美元進行資本支出。什麼叫資本支出呢?為買資產花出去的錢都是資本支出,所謂資產就是未來很長時間都能產生收益的東西,比如產線、廠房、商鋪、土地、專利等。說得再通俗一點,一筆錢花出去就沒了,是費用,而花出去的錢,能在很長時間產生收益,是資本支出。
比如,你去餐廳吃飯,吃完什麼都沒有了,那這錢就是費用;但是如果你去學校進修,那這錢就是資本支出,因為你花錢得到了學歷,這是資產,它長期有效而且會給你帶來更高收入。
蘋果的資本開支,相當一部分來自於專利的研發和購買,比如視網膜屏幕技術,比如Face ID人臉識別技術,比如它自己設計的晶元等等,這些技術專利能在很多代產品上使用,並且這些賣點能帶來更好的現金流收益。
從數據的角度:
喬布斯時代的前六年,資本支出一共454億美元,佔營收的比重是3.4%;
而庫克時代的後六年,蘋果的資本支出達到了驚人的4243億美元,佔營收比重為5.6%。
無論從比例還是絕對數字,庫克都比喬布斯對於未來的投資力度要大得多。
庫克是在做好了布局未來的長期投資之後,發現賬上依然有花不完的現金,才啟動了大規模的分紅和回購計畫。因此,庫克回報股東,並不是以消耗未來競爭力為代價,只是他繼承了喬布斯的雍正王朝之後,正好迎來了乾隆盛世,迎來了蘋果最好的一段生命週期。
由此,我們可以提煉出極有啟發的結論:優秀企業家最重要的特質是會花錢。會花錢的判斷標準是,1塊錢的投入,是否能帶來遠大於1塊錢的利潤和產出。從這一點來說,喬布斯和庫克都是非常優秀的企業家,只是庫克的蘋果,階段更好更加熟得發紫,而他又願意全心回報股東。
對於中國投資者也一樣,一家企業暫時不分紅沒關係,但是你1塊錢的留存利潤用來投資,是否帶來了遠遠大於1塊錢的未來利潤?如果是,那麼將來賺更多的錢會推動市值上漲,或者到時分紅給股東也可以;可如果來年的財報沒有追蹤到更好的收益,1塊錢的投入沒有帶來遠大於1塊錢的利潤,那麼企業家花錢的能力和這家企業的價值,就會受到股東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