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之間的貿易之爭,演繹出怎樣的大國博弈棋局?(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8年5月26日訊】中美貿易戰到了今天,外在看來協商已經為主流,但無論是協商還是對抗,最終的結果不會有什麼差別。在經濟全球化期間,各國的經濟聯繫越來越緊密,但逆全球化開啟後,雖然爭端是主流,但又不可能立即分道揚鑣。用停停打打、打打停停來形容比較合適。
經濟全球化開始之後,美國不斷向全球輸出資本和產業,讓自身對全球商品的依賴度越來越高,造成自身貿易逆差越來越大,長此以往,美國的債務、經濟安全都不可持續;而逆全球化的開啟,美國減少資本輸出、縮減貿易逆差是唯一的方向,這實際是美國開啟再工業化的進程。
有人會認為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是一場陰謀,這種理解並不妥當,現在的爭端是在美國與世界各國之間進行的,並不僅僅限於中美之間,只不過由於以下因素,讓中國處於風口浪尖:
第一,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也是美國最大的順差國,美國欲壓縮逆差、開啟再工業化,中國就處於「正對面」;
第二,中國是世界工廠,但很多工廠處於成品的組裝環節,這些工廠的產品很多都出口到美國,而很多零部件和能源又是世界各國供應的,中美貿易紛爭就涉及到了歐日等發達國家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看似是中美的貿易紛爭,實則是美國與世界的紛爭,只是中國處於「面對面」的位置上。
經濟全球化從1947年的關貿總協定開始,這個過程實際上是歐亞經濟體不斷發展的過程。隨著美國無法繼續承受資本流出和貿易逆差擴大化,最終讓中美走到了「面對面」的位置。
到現在,這種紛爭的性質是什麼呢?
第一,是經濟模式的競爭。
經濟全球化之後,尤其是中國加入世貿之後,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持續失速,這當然是美國資本和產業不斷外流的結果。我們知道,在1950年前後,世界經歷了一段美元荒時期,那是美國向歐亞國家大量輸出商品的結果。但是,隨著歐亞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成,這些國家一些最一般的產業基於成本優勢就會更具競爭力,美國開始出現資本和產業輸出,這是美元在上世紀60年代多次遭遇美元危機的原因之一(當然還有戰爭因素),最終也形成了70年代的滯脹。
上世紀80年代之後,美國基於信息產業、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新行業的崛起,在新的經濟層面上重塑了自身的經濟競爭力,美國出現了20年左右的經濟繁榮,一直持續到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的破裂,美國的繁榮週期結束了。
筆者的觀點是:如果世界的經濟體制是一樣的(均為自由市場經濟體系),美國還會在以往的基礎上尋求更高層面的競爭,重塑競爭力,比如核融合、智能機器、物聯網等行業,當這些行業實現大規模產業化之後,就可以再次推動像1980年—2000年模式的新繁榮週期。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科技帶來的繁榮不是想來就來的事情,需要很長時間的醞釀過程,美國也有足夠的耐心等待這個時期的到來,根源在於歐日國家的科技研發能力、內部市場的規模等,尚不足以全面威脅甚至超越美國的地位——這讓它有耐心等待。
然而,中國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
中國是各種資源高度集中的經濟體,當國家意志開始發展新經濟的時候,就會進行大量的財政投入,這種投入甚至在短期內不必關注效益因素。
當中美之間都希望佔據未來新經濟的制高點的時候,劇烈的衝突爆發了,因為美國進行科技創新的主體是私人資本,必須考慮效益因素,否則企業就會破產。但中國靠國家的意志進行推進的時候,企業就不必顧忌(或顧忌比較少)這一因素(國企甚至可以不存在破產的說法)。在企業財務的層面上,中國企業就具有很大的優勢,可以進行更大力度的投資。
從企業財務層面上,中國實現彎道超車的局勢形成了,但實現彎道超車的某些因素還不完備!
中國的創新能力不如美國,無論你再愛國,或許也會承認這一點,這與社會很多固有的因素有關,短中期內難以改變。此時,中國最希望的是借鑒、引進美國先進的科技成果,在雙方科技水平的起點上實現同步,這是科技支撐。
企業一旦具備了科技支撐和財務支撐之後,彎道超車才有更大的可能。彎道超車的局勢伴隨著中國製造2025計畫的推出擺了出來。美國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形,自然就要反擊,其反擊的手段也有兩個層面。其中之一就是封鎖中興這樣的科技企業,希望摧毀中國進行彎道超車的技術支撐。
一些人認為,隨著政府出面協調,美國會放鬆對中興的制裁,這種可能性幾乎可以忽略,即便暫時給中興留一條活路,不僅需要國家付出巨大的代價,美國還會繼續收緊對中國的技術輸出,只不過會換一個方向或企業而已,華為最終很可能會被制裁,這也是可以推論的。
所以,這場貿易紛爭本質上是經濟體制不同、經濟和科技競爭模式不同所帶來的。
而實現彎道超車的兩個條件:一是企業沒有財務之憂;二是有渠道獲得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在科技層面上大家從同一條起跑線上啟動。
第二,貿易戰的結果是美國對全球所有主要逆差國的貿易逆差被大幅壓縮。
「第一」中所說的經濟競爭模式的不同所帶來的紛爭和中美之間的貿易順差(用經常賬盈餘更合理一些,下同)的擴大或萎縮有關係嗎?不僅有,而且是決定性的。
打擊中興這樣的企業只是打擊中國進行彎道超車的技術支撐,還要打擊企業的財務支撐,而創新企業的財務支撐來源於政府財政,美國壓制貿易逆差就奔著這個支撐而來。
下面以俄羅斯為例來說明問題。
俄羅斯其實也是發展中國家,在兩個方面具有自己的競爭力,首先是軍工,S400導彈防禦系統在世界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第五代戰機也在研製過程中;其次是原油,俄羅斯的原油產業在世界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但是,它們的競爭力是如何形成的呢?俄羅斯軍工和原油的主要企業基本都是國有性質,這意味著普京可以隨時對這些企業進行巨大的財政扶持,加快研發速度,提升這些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但前提是,普京有錢才行!如果普京是沒錢的窮光蛋,他什麼也做不了。
這種模式實際上適合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
基於這種競爭力的塑造模式,只要新興市場國家財政有用不完的錢,就可以在很多方麵塑造競爭力,如果國家足夠大(中國就屬於足夠大這一類),甚至可以全面追趕甚至超越美國的科技競爭力。
因此,以往很多年尤其是中國加入世貿之後,很多新興市場國家在國際上信心滿滿,甚至連南美只有3000多萬人口的委內瑞拉的總統查韋斯在世的時候都在各種場合和美國總統叫板。一方是世界的老大,一方是小小的國家,看起來這種「叫板」是有些不可思議的,但查韋斯也是有依仗的。
基於該國順差的擴大(查韋斯在1999年就任總統之後原油價格開啟了牛市,有利於該國順差擴大),本幣的不斷擴張就壯大了財政,不斷在原油勘探和開採上、先進武器的採購上進行巨額投入,擴大自身的產業規模和軍事實力,國際地位就會不斷上升,就可以和美國總統叫板!既然當初的查韋斯都可以與美國總統叫板,普京與美國叫板就更不奇怪,大家的模式是基本類似的。
新興市場國家財政的錢主要從何而來呢?主要就在貿易順差上。
當對美國實現貿易順差後,基於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使用美元本位制發行基礎貨幣,就可以不斷擴大本幣投放,就可以不斷推進鐵公基建設並推高資產價格,就可以實現財政收入的高速增長。但是,當貿易順差萎縮之後,就沒辦法擴張基礎貨幣,財政收入不斷擴張的局勢就會逆轉,向石油產業、軍工產業、高科技產業的投入也就沒有了,願景就無法實現。
叫板的「本錢」沒有了。
所以,打擊新興市場國家的財政收入就是釜底抽薪,是打擊進行彎道超車的另外一個支撐——財務支撐。
或許有朋友說,咱憑空印鈔也可以投入,而沒有國際硬通貨為錨,不斷憑空印鈔會導致惡性通脹的爆發,這不是充實財政,而是摧毀財政,今天的委內瑞拉正在做示範。
所以,美國政府現在政策的核心就是收縮貿易逆差,打擊新興市場國家的貿易順差,本質是打擊新興市場國家的財政,最終是打擊這些國家的軍工、類似中國製造2025等相關科技產業,等等,目的是重新強化自身在軍事上、科技上的霸權。
所以,雖然美國聲稱制裁中興與貿易戰無關,但其本質是一回事,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美國沒有退路,因為被彎道超車意味著霸權不再;新興市場國家也沒退路,因為財政萎縮會帶來經濟、軍事、科技、政治全方位的話語權下降,甚至導致內部不穩。
所以,在貿易紛爭的問題上即便暫時達成妥協,也是為了繼續打下去。直到有一天,美國的霸權全方位得到強化或者丟掉了霸權,也就是決出了勝負——一方被打下歷史的擂臺。
上述貿易紛爭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呢?
第一,為了財政不被削弱,且考慮到繼續印鈔吹泡泡可能要帶來貨幣的加速貶值,所以加速推出房地產稅是更可能的選項。
第二,華為、中興等科技企業,應該放棄長期依賴於人的幻想,走自主研發的道路,只有如此才會有前途,才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因為美國對高新技術輸出的封鎖會越來越嚴,它不可能給你創造彎道超車的條件,即便任何人當上了美國總統也不會。
第三,所有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都會承受貶值的壓力,因為自身本幣發行的保證金被抽走了。阿根廷、印度、土耳其、巴西貨幣的貶值僅僅是「先頭部隊」,未來,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都會跟上這一節奏。而發達國家的貨幣由於自身的國際收支被破壞,也會面臨貶值的壓力。
任何一個國家都希望挽救自己的匯率,加息是輔助手段之一,但不會有很明顯的效果,拋售外匯的效果更是有限,就像現在的阿根廷,息也加了,美元儲備也拋了,但比索依舊像沒娘的孩子。刺破資產價格泡沫是有效的,但屬於非常規的手段。
中美貿易衝突未來有可能不斷惡化,雖然有可能階段性緩和,但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雙方的矛盾會一直存在。最終的結局也是一定的,隨著美國貿易逆差的下降,將打斷世界經濟的脊樑——世界經濟發展的原有勢頭、各國的財政發展勢頭、貨幣價值的穩定性等。最終會重塑世界的格局,因為世界格局的「筋骨」是各國財政構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