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創新上,中國缺的到底是什麼?(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18年7月3日訊】6月21日下午,由《科技日報》社主辦的科學傳播沙龍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先生在他的主題演講中,宣示了《科技日報》最遲於今年3月就已持有的主張:公眾有必要瞭解更多的東西,尤其應該知道,「我的國」也有「不厲害」的地方,甚至還受制於人!劉亞東認為,「中興事件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都是一件大好事。好就好在它讓更多的國人正視了中美科技實力的巨大差距,驚醒夢中人!」劉亞東將主題演講聚焦於「為什麼我們有那麼多的核心技術亟待攻克?是否有一些共性原因阻礙了我們攻克這些核心技術?」,並給出了他的三點回答。
讀罷演講全文,我有一個強烈的印象:劉亞東雖與胡鞍鋼、胡錫進們一樣,同屬體制內,但還真不是一路人。劉亞東坦然承認差距;承認被卡了脖子;敢於正視「在某些關鍵領域」,中國與美國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呈現出擴大的趨勢——這就比睜眼說瞎話的胡鞍鋼們強了遠不至一星半點。劉亞東主張讓國人知道「我的國」也有「不厲害」的地方,並說到做到,已在《科技日報》上對29項卡脖子技術做了報導——這就把胡錫進們甩開了好幾條大街。
此外,我特別注意到,當天下午由劉亞東請去作關於航空發動機專題報告的,是王光秋先生。王光秋是北京航空學院77級本科生,1978年春天和我同時入讀北航五系。他學固體力學,是7571班班長;我學流體力學,是7561班班長。在1978-1979和1979-1980兩個學年中,我們兩班與北航基礎部的兩個班,一起在主樓大教室裡學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課。可以說,在那兩年中,我和他就是同班同學。縱觀王光秋的報告,通篇實話實說,既不誇大,也不縮小;結尾處還說了一句大實話:「航空發動機領域的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很多技術我們沒想到,人家把產品拿出來了,我們感到非常驚訝。」看來,劉亞東先生請的,的確是做人比較實在的一路人。
那麼,劉亞東先生就「共性原因」給出的三點回答,我又怎麼看呢?
劉亞東說,中國科技界有「三缺」——缺乏科學武裝、缺乏工匠精神、缺乏持之以恆的情懷,這「三缺」就是阻礙中國攻克核心技術的「共性原因」。
首先我想說,劉亞東的回答明確具體,無忽悠之意;並且很個性化,沒什麼官腔和套話。而作為官媒總編的他,能公開如實說出中國四大發明「跟科學沒有半毛錢關係」,尖銳指出「我們祖先發明瞭火藥,所以才有了後來工業和軍事上用的炸藥」這一說法之錯誤,當屬比較難得。
其次,他的回答中有兩處小硬傷,似不應放過:一是不該把「持之以恆」與情懷扯在一起,而應表述為「缺乏持之以恆的意志」;二是不該把賽車用語「彎道超車」用於道路交通。
最後,在「我們還缺的到底是什麼?」這個焦點問題上,我要坦率地說,劉亞東的三條回答均沒有真正說到點子上。
在我看來,劉亞東的第一和第二條回答將問題歸結為古代傳統的差勁和韌勁,並沒有切中肯綮。只要看看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就能明白這一點。就「缺乏科學武裝」而言,同樣自古以來沒有科學傳統的日本,為什麼現在能在科學的指引下使技術發展走在世界的前列?就「缺乏工匠精神」而言,日本傳統文化中匠人的地位也相當低賤,為什麼日本工匠精神現在聞名世界?顯然,在科學東渡已100多年後的今天,中國仍缺科學武裝和工匠精神,其板子不應打到祖宗和傳統頭上去,而應問責今人在建構激勵知識和技術創新制度上的缺失。
現代日本的創新能力,不是來自基因傳承,而是由良好的體制和制度源源不斷地激勵出來的。其工匠精神的培育,則離不開對人的等級貴賤觀念的逐步摒棄,離不開對創新、精造的不斷追求和突破。古代沒有四大發明的日本,現代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三角插頭,第一張光碟,第一隻石英手錶,第一臺錄像機,第一臺液晶電視,第一臺筆記本電腦,等等。由路透社評選出的《2015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榜單中,日本有40家企業入圍,力壓美國的35家而高居榜首。祖宗和傳統比中國強不到哪兒去的日本,以其良好的體制和制度保障思想自由,尊重知識產權,播揚工匠精神,這是別人卡不了其脖子的根本原因。
思想自由是創新之本。棒喝思想自由,強行高度統一,就是對創新的釜底抽薪。這本來是常識,不是問題。可是,當代中國偏偏有一些人,把思想自由視若洪水猛獸,為此不惜和《國際歌》大唱反調,大筑牢籠關住思想。此外,還大費心力,動用維穩經費和「工匠精神」構建網路柏林牆,屏蔽谷歌搜索引擎和臉書、推特等社交媒體,這就成了大問題。中國的科技攻關者既不得「妄議」,又愣是用不上領先和卓越的谷歌搜索,而只能靠熱衷於拉廣告、按付費排名的「百度一下」,這是一幅多讓人添堵和鬧心的圖景啊!事實表明,中國的問題首先不是被人卡住了脖子,而是自己卡自己的脖子。中國創新能力的低下和工匠精神的匱乏,與祖宗和傳統無甚關涉,主要是今人作繭自縛、自我戕害的結果。
劉亞東的第三條回答,則失之膚淺,沒有觸及深層原因。就「缺乏持之以恆的情懷(意志)」而言,中國科技界流行的瘟疫——浮躁和浮誇,又從何而來?
只把板子打到科技工作者身上,公平嗎?合理嗎?依我看,這場瘟疫源自引領科技工作者前進的官吏們。他們急功近利,老想以第三梯隊的身份,擠進科技第一梯隊競技場去「彎道超車」,短平快地出成果、出政績,盡早由「跟跑為主」變成「領跑為主」。在他們的指引和把控下,別說因各種後顧之憂而定力不夠的人了,即便其中很有意志力的持之以恆者,也很難咬定青山,坐住冷板凳。那麼,官吏們又為什麼急呢?發達國家一般的先進技術,能用市場去換、用金錢去買、或用其它手段去獲取,這時,官吏們不急。而關鍵的核心技術,上述招法往往不能奏效,這時,他們急了。急了,也要「四個自信」,不能變革不良的體制和制度。於是,就浮躁和浮誇。
在主題演講的最後,劉亞東將中國科技創新的希望寄託在「科技工作者能持之以恆,鍥而不舍,百折不撓」上。恕我直言,他的這種希望並不靠譜。我的另一位北航同班同學昨天對我說,在現有的體制和環境下,「真正的科技創新對我們來說,就是天上的月亮,只能在井裡看看」。他的話,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