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錢到底到哪裡去了?(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7月27日訊】前兩年明明超發了天量的貨幣,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大的通貨膨脹,還不是錢流滾滾造成的?現在怎麼到處是缺錢的論調了?中小企業缺錢了,政府缺錢了,房地產缺錢了,還有銀行也無錢可貸了等等……那這些錢到底到哪裡去了?
這可能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問題:流動性很緊張,而且,似乎越來越緊張。地方政府缺錢,已經有像湖南耒陽這樣的地方缺錢缺到不能正常發工資;許多企業缺錢,缺到資金鏈斷裂;許多家庭也因為承受償還房貸等壓力,而深感缺錢之痛。
如果看看廣義貨幣M2的數據,似乎不應該缺錢。中國1990年的M2只有1.529萬億元,到2000年增長到13.46萬億元,到2010年,已經達到72.59萬億元,截至今年5月末,這一數據已經達到174.31萬億元。
那麼,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錢去哪兒了?
這些年來,中國經濟取得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之所以如此之快,與一個因素密切相關,那就是負債。負債把資本要素的力量發揮到了極致。從國家角度來說,大規模的基本建設,需要大量的貨幣投放,而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中,貨幣發行計入負債。當然,與其他負債主體不同,央行掌握著貨幣發行權,因此,內債對於國家來說,從來都不是問題。
但地方政府就不一樣了。由於地方政府在很多時候,它其實承擔著一部分企業的角色。由於幹部的升遷在很長一個時期都跟幹部的政績掛鉤,這使得地方官員更願意通過大規模舉債來發展經濟。道理非常簡單,舉債可以做大項目,做大蛋糕,GDP增量就上去了,政績就出來了。問題是,當長此以往這樣做的時候,負債就會累加到不可承受之重。比如說,當負債到一定程度,有的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還不夠償還銀行的利息,這其實就已經走到債務危機的邊緣了。
企業更是如此。企業的發展,在大多數時候是非常理性的,由於企業的經營好壞直接涉及企業家本人的切身利益,企業家大都會表現得比地方政府官員要謹慎得多。但是,在某些時候,企業家也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呈現出非理性的一面。比如,2008年4萬億計畫出臺以後,銀行追著企業放貸,企業家也看到由政府主導的龐大投資項目所帶來的誘人機會,於是一哄而上,拚命做大,但是,等項目真正到了投產的時候,突然發現,產能是過剩的,並且是嚴重過剩的,市場需求並沒有那麼大。也就是說,企業的收入跟不上了,更糟糕的情況是,甚至,企業連銀行的利息都還得非常吃力。
至於居民槓桿率的持續快速上升,眾所周知,是為高房價埋單的結果。住房原本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所需,但它越來越像奢侈品,房價的飛漲讓民眾付出了更多的財富,而超過自己財力承受範圍的部分,就需要依靠貸款了,房價漲得越快,債務負擔也越高。
當到了臨界點,問題就出現了。
地方政府做大項目,企業受4萬億救市計畫的鼓舞貸款擴大生產,都有一個極限,但越過這個極限,就距離危機很近了。這個危機,就是資產負債表衰退。
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定義:當全國性的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後,大量的私人部門(企業和家庭)資產負債表隨之處於資不抵債的狀況,私人部門的經濟活動從追求利潤最大化轉變為追求債務最小化,從而大規模地遏制經濟活動,由此而造成的持續衰退,被稱為資產負債表衰退。
現在,廣義貨幣還在投放,央行還在降准,為什麼錢反而越來越緊張呢?因為,大家都在資產負債表衰退的陷阱中了。新投放的貨幣,新發放的貸款,新釋放出來的流動性,從地方政府到企業到個人,都在不約而同地做同一件事,那就是還債。由於前些年過於依賴貨幣與信貸的投放發展經濟,當還債期集中到來的時候,大家首先都得拿錢去填那個債務的無底洞,而不再是擴大再生產,因為,產能已經過剩,價格低迷,資產泡沫破滅的風險加大,生產經營活動的風險持續上升。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更少有資金願意去做實體經濟,而是更多的流向房地產等虛擬經濟當中,以想辦法賺快錢,來擺脫困境,而當越來越多的人這樣做,甚至,當做這種選擇成為普遍共識的時候,就會推動資產泡沫的進一步累積,直至破滅的那一刻真的發生。當然,當資金一部分流向虛擬經濟,一部分去填補債務的窟窿,自然是非常缺錢的,尤其是實體經濟。
到處缺錢的現狀,反映出來的是高負債的透支的發展經濟模式到達臨界點後的自我修復需要,當然,這個過程極為痛苦,甚至常常伴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債務是一條帶血的主線,無論對於哪個國家,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