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團聚一堂,吃著香甜的月餅,倍感溫馨與美妙。(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長河之中,中秋節一直是一個最有人情味、最富有詩情畫意的傳統文化節日。遙想當年孩童時代,每逢到了中秋佳節,一家人團聚一堂,皓月當空,歡歌笑語,吃著香甜的月餅,倍感溫馨與美妙……從古至今,詩人、文人墨客們對頭頂的那一輪明月充滿了無窮的遐想,寄託著無限的情懷。
傳統的中秋節是親友團聚的日子。古人云:「黃金浮在世,白髮故人稀。」我仰望長空,寄語那些昔日生死與共、遠在他鄉卻仍在刻苦修行的朋友們,能夠睹明月而頓悟:「竹影掃街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
我自幼喜歡中國的古詩詞,並經常陶醉於古代詩人用優美的文字所營造出的意境之中,詩人們對萬丈紅塵的諸多感懷也時常在我心中引起共鳴。透過詩人們的這些感懷,我更加明白了人生於世間,不能只滿足於衣食住行,不能只追求功名利祿,生命還應該通過修行去達到更高境界的道理。
皇家祭月祈福 文人寄情抒懷
中秋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因為據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在中國古代曆法中,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曰「中秋」。
古人過中秋節時,皇家祭月,文人賞月,民間拜月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內容,所以中秋節也稱為「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拜月節」等。據《新唐書・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記載的就是皇家祭月祈福時的浩大場面。
從唐宋時期開始,文人賞月,則為嚴肅的祭月行為增添了許多詩意的光輝。在多情的詩人筆下,一輪明月被賦予了無盡的遐想,似乎在進行著一場人與月的心靈解讀,轉而化為細膩纏綿的詩句,將中秋之美推向了另一個美學的極致。
唐朝張九齡有名句《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白居易有「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杜甫則有《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朝蘇軾的《水調歌頭》堪稱千古絕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王安石也有《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些數不盡的優美詩句,將中秋之夜與人們內心中各種難以言表的複雜情感,抒發得淋漓盡致,動人心弦,被後人廣為傳誦。
到了明清之後,民間拜月開始流行,並逐漸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安康和幸福的重要祈福方式。而且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文化之間,還形成了各自特殊的祭拜方式,但吃月餅卻是大家共同不變的習俗。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重視親人團聚的民族,而代表「團圓」之意的月餅,是不可缺少的中秋美食。所以,在「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月圓之夜,當我對著那浩瀚的夜空,皎潔的明月品嚐月餅之時,雖然與遠方的親人相隔萬里,但高懸天際、共同欣賞的這一輪明月,卻能將全家人彼此的心靈緊緊相連,傳遞出難以言表的相思之情。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國古人對中秋明月,有著深厚的感情,聯想非常豐富。諸多文人們更是望月懷人,經常把明月當作古詩詞中的題材。每當黃曆八月十五,總是觸動詩人墨客興致勃發、借月抒情。有風花雪月的清雅悠閑,有登高遠眺的磅礡氣勢,亦有睹月思人的情懷,以及抑鬱不得志的愁緒。明月雲海,在詩人的胸懷中,幻化出世間的人情冷暖;如水的月光,清掃著世間的陰霾,撫慰著疲憊的心靈。
宋朝大文豪蘇東坡有一首題為《中秋月》的小詞,全詩如下: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翻譯成白話文大意是:夜幕降臨,雲氣收盡,天地間充滿了寒氣,銀河流瀉無聲,皎潔的月兒轉到了天空,就像玉盤那樣潔白晶瑩。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為風雲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真是難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會到何處觀賞月亮呢?
這首小詞,題為「中秋月」,自然是寫「人月圓」的喜悅;調寄《陽關曲》,又涉及別情。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後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歸結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語言清麗,意味深長。
嫦娥奔月吳剛折桂 明月神話傳千古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晒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是一個團圓的節日,是月圓人團圓的象徵。(看中國合成圖)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而成為國君。他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為了要長生不老,永做國君,所以便派人到崑崙山向王母娘娘求取了長生不老藥。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所有的長生不老藥,沒想到她的身體卻輕飄飄飛起來了,后羿發現後非常生氣,看著嫦娥一直飛上天,他想拿起弓箭要將嫦娥射下來,但是一切都太遲了。嫦娥就這樣的往月亮飛去,成為月亮中廣寒宮的仙女。
此外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就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劉伯溫出奇計 月餅廣傳反元信息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蒙古皇帝的奴役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明太祖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反元。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徐達很快就攻下元朝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佳節傳萬代,明月寄情懷。數十年來我隨風漂泊,四海為家。獨在異鄉為異客,早已習慣了一個人在外過中秋的日子。然而,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仍然是一個團圓的節日,是月圓人團圓的象徵。每年中秋仰望天空,我都給自己倒一杯茶,執杯邀月,向著遠方,向著親人,致一語平安,道一聲珍重!我同樣期待在今年的這個月圓中秋之夜,讓明月把我的祝福傳給所有想家、想念父母、思念朋友的天涯淪落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