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微粒在我們生活中已到無孔不入的程度。(圖片來源:Pixabay)
你知道微型塑膠在我們的生活中已到無孔不入的程度嗎?!台灣環保署針對89處自來水淨水廠進行全面調查,發現23件原水樣本中,高達14件含有微型塑膠、佔61%;而經過處理後的清水,100件仍有44件檢出微型塑膠、佔44%。環保署副署長詹順對此表示,人類大量製造並使用塑膠產品,最後終有一部分會變成微型塑膠回到人體,要解決這樣的窘境,只有全力推動減塑。
微型塑膠顧名思義,就是微小型態的塑膠物質。國際普遍認為微型塑膠是指尺寸在5mm以下的塑膠殘屑,相當於一粒米的大小,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塑膠產品,像塑膠袋、保特瓶、免洗餐具、合成纖維布料、洗面柔珠等,在進入大自然後,經年累月裂解形成。由於他們能在自然界殘留數百年,加上能快速被生物攝取,累積在體內,因此對生物的傷害,比大型塑膠片來的高,經過食物鏈,最終也有極大的可能性進入人體。
常見的塑膠用品經年累月就會裂解為塑膠微粒。(圖片來源:Pixabay)
目前國際上對微型塑膠所帶來的健康風險,由於剛在起步階段,尚無具體的研究成果及管制方式。雖然如此,但微塑膠對大自然所造成的嚴重污染已普遍為人知悉,它們不但難以靠肉眼發現,也很難集中清除。這類粒子不但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嚴重危害,據信也會對人類健康構成重大威脅,因為它可以穿梭於食物鏈,也會汙染飲水供應。大家也唯有盡量減少一次性塑膠產品的使用,從源頭減量,並落實垃圾分類與回收,盡量降低跑到海洋的機率,才能避免微型塑膠經由各種管道回到人體。
根據國際非營利媒體Orb Media報導,全球10餘國159件自來水樣本檢驗結果,有132件、83%含有微型塑膠,平均每公升有4.34根。這些含微塑膠的水喝下去,雖然對身體不好,但會造成什麼影響,國際目前都還沒有定論,假設一杯水含有1根微型塑膠,但對比一瓶瓶裝水檢驗出來有1000根,其實風險並不高,少喝瓶裝水方為上策。
另外環保署此次也針對海水、沙灘砂礫及養殖、貝類部分進行檢測,結果發現,海水微型塑膠數量範圍每1000公升有1000~1萬8500個,沙灘砂礫每公斤有26~2400個,養殖及野生貝類每公克0.2~5.2個,如淡菜、牡蠣、扇貝及蛤類都含有微型塑膠,低於國外調查的1.61~4.73個。其中,牡蠣達3.5個最多,扇貝每克有3.1個、淡菜有1.2~2個。只是這些水產雖含有微型塑膠,但因為營養價值高,所以目前尚未被聯合國列為風險食物。
除了台灣環保署的調查報告外,英國瑞丁大學也在19日率先證明,微塑膠可能透過蚊子和其他飛行昆蟲,從空中進入人類生態系,揭露這些汙染粒子破壞環境的新途徑。
研究團隊觀察發現,蚊子幼蟲孑孓會吞食類似一般美妝產品所使用的微小塑膠粒,接著研究人員便開始追蹤觀察孑孓的整個生命週期。他們發現,被吞食的微粒中,許多會隨著孑孓的成長,轉移到成蚊體內;這代表若有任何生物在野外吃下這些會飛的蚊子,也會跟著吃進微小塑膠粒。
這項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瑞丁大學生物科學家賈拉漢(Amanda Callaghan)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這個發現的重要性在於:此現象可能相當普遍。雖然我們只挑選蚊子作為樣本進行觀察,不過還有許多昆蟲活在水裡,生命週期也和孑孓一樣,會吞食水裡的東西,然後變成成蟲。」而會捕食這類昆蟲的動物包括數種鳥類、蝙蝠和蜘蛛,全是會被其他動物獵食的目標。
還記得不久前,大自然藉著山竹颱風襲港之際,將大批垃圾歸還人類的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景嗎?若我們沒法學會尊重自然、和平共處的話,大自然應該也會想方設法藉由各種管道讓人們自食惡果吧。
山竹襲港後,在杏花村留下滿地垃圾。(圖片來源:FB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