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沒有敬畏之心。
只有當我們有勇氣,心存敬畏時,才會恰到好處的判斷分析事物規律,才能夠於人性的艱澀中,緩步前行,人生才有可能取得成就。
敬畏,意指在面對權威、莊嚴或崇高事物時所產生的情緒,帶有恐懼、尊敬及驚奇的感受。
朱熹說:「然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塊然兀坐,耳無聞目無見,全不省事之謂,只收斂身心,整齊純一,不恁地放縱,便是敬。」(《朱子語類》卷12,「持守」)
說明裡面都有說道的,署名博學君的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分享。
《圍爐夜話》言:「立身之道何窮,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為人處世,只要處處存有敬意,便能理順所有頭緒。
人,不能沒有敬畏之心
其實,我們中國人從不缺敬畏。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史記•魯周公世家》:「乃命於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孫於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唐代韓愈在《賀太陽不虧狀》中道:「陛下敬畏天命,克己修身」。自古我們中華民族就有心存敬畏的傳統。比如,敬畏上天,畢竟民以食為天,所以就會敬畏老天爺。
老天爺是仁慈的,厚德載物。老天爺是公正的,揚善懲惡。老天爺也是嚴厲的……於是就有了這樣的觀念:人在做,天在看,三尺頭上有神明。虧心事做不得,肆無忌憚也不行。
做生意,明碼實價,童叟無欺;做學問,言之有據,持之有故;做官,不奪民財,不傷無辜;做人,不出賣朋友,不喪天良。正是靠著這份敬畏之心,我們中華民族雖歷盡苦難,中華文明卻得以延續。
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往往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無法無天,最終吞下自釀的苦果。
心存敬畏,學會謙卑
俯仰天地,心存敬畏,上天才會給予豐厚的回報。
心存敬畏,學會謙卑。
敬畏之心源自於人的信仰,人的心裏有敬畏或恐懼的事物,才能既敬重又畏懼,才會規範與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常懷敬畏之心的人顯得格外謙卑。
以前我們中國人信命,但什麼是命?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壞,都認為是命。在做什麼事之前,都會思量一番,覺得舉頭三尺有神明,不可行可惡之事。
東漢楊震,公正廉潔、不謀私利,為人所稱道。
有一次,他從荊州赴東萊郡(今山東煙台、威海一帶)當太守,途中經昌邑縣。縣令王密是楊震當荊州刺史時,提拔起來的官員,遂親赴郊外迎接恩師。
晚上,王密前去拜會楊震,告辭時,王密突然從懷中捧出黃金,放在桌上,說道:「恩師難得光臨,我準備了一點小禮,以報栽培之恩。」
楊震說:「以前正因為我瞭解你的真才實學,所以才提拔你,希望你做一個好官。你對我最好的回報是為國效力,而不是送給我個人什麼東西。」可是王密還堅持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收下吧!」
楊震立刻變得非常嚴肅,聲色俱厲地說:「你這是什麼話,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麼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呢?沒有別人在,難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嗎?」
王密頓感慚愧,趕緊像賊一樣溜走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楊震拒金」故事。
正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更是對自己良心的敬畏。人只有擁有了敬畏之心,才談得上良心、義務、責任道德,才能形成責任感,事業心,民族精神,這些才是一個人的最高境界。
什麼都不怕,那才最可怕
《紅樓夢》裡王熙鳳的判詞裡,說她「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彷彿她的死因是聰明太過。
其實王熙鳳聰明不是錯,很多人認為王熙鳳一生就虧在了耍小聰明上,她錯就錯在了她的無知無畏,膽兒大到什麼都不怕的程度上,古言「天欲其亡,必令其狂」,這不讓她吃大虧才怪。
當然,這與她的家教有著必然聯繫。王熙鳳小時候父母對她可謂百依百順,不加調教,這養成了她後來飛揚跋扈,唯我獨尊的性格。
另外,家裡沒讓她受傳統的文化教育,堂堂金陵王家的小姐,居然不識字!沒讀過諸子百家的聖賢書,聖人之訓一概不知,對仁義禮智信沒有多少概念,缺乏做人處事的最基本道德準則。
沒有基本道德素養,自我約束,自然就會變得很可怕,如同猛虎出籠野性難馴。這還有何敬畏之心,底線可談?
人沒有信仰就難有敬畏之心,沒有敬畏就無事不敢,「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規,糾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
膽兒太大,又不知進退,小焉者誤人生,大焉者要人命。
心存敬畏,無憂無懼
心存敬畏,無憂無懼。(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人只有心存敬畏,方能謹慎行事;才能有戰戰兢兢的戒懼意念;也才能在變幻莫測、紛繁複雜的社會裏,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雜念所擾,不為個人名利所累,永遠謙卑平和,謙卑恪守心靈的從容和淡定。
做人越是強勢,就越要謙卑,因為謙卑就是心存敬畏。時刻存有敬畏之心,無憂無懼。膽子太小,就激發自己的勇氣。
膽子太大,就培養自己尊重別人的敬畏之心。
只有當我們有勇氣,心存敬畏時,才會恰到好處的判斷分析事物規律,才能夠於人性的艱澀中,緩步前行,人生才有可能取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