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8年10月23日訊】據《美國之音》報導,中國留學生Jessie是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本科畢業生,目前留校做助理研究員的她正幫助管理哥倫布市一家基督教會的學生團契事務。
除了每週組織讀經會之外,她的工作還包括動員教會成員去機場迎接新生,節假日為學生組織晚餐聚會,週末帶學生去購物、郊遊等等。
對於Jessie和在美國的其他30多萬中國留學生而言,美國校園給了他們接觸宗教、探索信仰的新契機,宗教也成了其中一些人留學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很多沒能在唯物主義中找到人生答案的中國學生,在美國開始了對宗教和神學最初的探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教會:陌生國度裡的「家」
根據美國非盈利組織國際教育研究院(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17年的統計,在美國學習的國際學生中,中國留學生以超過35萬人佔據榜首,而且人數還在增加。
Jessie是五年前來到美國的,那時她剛滿18歲。對於這個此前從未踏出國門的湖南姑娘而言,在美國的生活還沒開始,挑戰就接踵而來。
「我當時決定來OSU(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時候,已經錯過選宿舍的時間了,」Jessie說,「又不知道要怎麼找房子,完全一團亂麻。」
Jessie只能通過家人的朋友聯繫到俄亥俄克利夫蘭市的華人教會,那所教會的成員又輾轉聯繫到Jessie學校附近的華人教會,最終幫她找到了大學第一年的住處。
素未謀面的人給予的慷慨幫助讓Jessie覺得很感動。而等她和其他十幾名新生落地底特律機場時,教會成員已經安排好了司機和車輛,送他們到三小時車程外的學校。
初到美國的新鮮感消失後,忙碌的學業和文化的隔閡讓Jessie覺得無所適從。她不太適應美國同學交朋友的方式,用她自己的話說,有時硬著頭皮參加學校的社交活動,看著美國同學三三兩兩聊著他們熟悉的體育明星和電視劇,她就會感到莫名的孤獨。
這種孤獨感讓她越來越多地參加到當地華人教會的活動中來,「平時校園團契會組織大家一起學習,週末會帶你出去購物,」Jessie說,如果她願意的話,學業之外大部分時間都可以和教會呆在一起。
對於美利堅大學的博士生Lynn來說,教會最初打動她的是對弱勢群體的關愛。
Lynn在西雅圖讀本科期間第一次接觸到基督教會,有一年感恩節聚餐後,教會的朋友帶著她一起準備便當,分發給當地的流浪者,「當時我特別感動,覺得他們很善良。」
去年Lynn從西海岸搬到首都華盛頓攻讀博士,參加到當地一家以美國年輕人為主的哥倫比亞特區教會(DC District Church)。這家教會每週日借用華盛頓一所高中的禮堂舉行禮拜。禮堂的燈光調暗後,Lynn和幾百名膚色各異的參與者一起隨著舞台上的樂隊輕輕哼唱。
這間教會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讓Lynn覺得自己找到了一個精神家園,「學業和生活中遇到壓力的時候,來教會就覺得很安心。」
離開中國大陸後 開始了對神的探索
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和探尋也是一些中國留學生接觸宗教的驅動力。
喬治城大學的碩士研究生方琪童年時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基督教,但她直到上大學時才開始參與教會的活動,那時她還在中國,去的是一間家庭教會。
與許多中國的同齡人一樣,考試和升學是方琪重要的人生目標。爭強好勝的個性促使她在學業上加倍努力,甚至跳了兩級,成了大學班上最年輕的學生之一。
然而進入大學後,在學業和情感上遭遇到困難讓方琪希望重新找尋人生的價值。經同學的介紹,她開始參加學校裡的教會活動——這些活動是私下進行的,儘管她本人沒有遇到麻煩,但她聽說有同學因為參加教會活動被輔導老師約談。
方琪在來美讀書後加入了首都華盛頓當地的一家有100多年歷史的教會。除了週末的禮拜活動之外,她每週三還和教會裡認識的朋友碰面一起學習教義。方琪說,「這邊濃厚的宗教底蘊非常吸引我。」
同樣覺得自己在精神追求方面有所進步的還有在芝加哥大學神學院讀書的王菡。王菡最早是在中國讀高中時開始接觸宗教問題的。當時因為外公過世的緣故,王菡開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意義,沒能在唯物主義中找到安慰和答案的他,就此開始了對宗教最初的探索。
在中國大陸,法律禁止神職人員在教堂和寺廟以外的地方傳教,宗教事務受到政府的嚴格管理。像王菡這樣對宗教感興趣的年輕人並不容易找到系統性地學習和探討宗教的機會。
去年秋天,他來到美國芝加哥攻讀道學碩士。芝大神學院鼓勵不同宗教背景和學術項目的同學在一起上課,王菡因此認識了許多有著不同信仰的夥伴。
「進入到這個學院以後,」王菡說,「我很驚訝地發現有不少中國的朋友,在我們的這個道學碩士的團隊當中有美國的華人研究基督教或者佛教的,也有中國的同學,所以整個這樣一個團隊就讓我看到很有希望聚在一起。」
王菡在學校辦起了宗教沙龍,和不同信仰的朋友坐而論道。不同思想的交鋒加深了他對教義的理解,也讓他更全面地看待自己篤信的宗教。
此外,他還在芝加哥南部以多元化著稱的埃利斯街浸信教會(Ellis Avenue Baptist Church)做見習牧師。
來自大洋彼岸的憂慮
中國有著龐大的宗教信眾。根據北京大學2012年的統計數據,中國有宗教信仰的人約佔人口10%,也就是一億三千五百萬人,主要信仰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以及民間信仰。
但宗教話題很少登上中國主流媒體,並且中共政府近年來加強了對宗教組織的管理和控制,包括拆除教堂,傳喚和拘押家庭教會的成員等。打擊一些信仰的宣傳教育也在媒體和課堂上被反覆提及。
溫州平陽縣麻步鎮教堂遭上百警察強拆,至少13人被打傷。(圖片來源:微博)
溫州平陽縣麻步鎮教堂遭上百警察強拆,至少13人被打傷。(圖片來源:微博)
對於許多在美國信教的中國留學生來說,和父母談論自己信仰的過程有時候是不太順利的。俄亥俄的Jessie信教之初沒有告訴父母,她擔心父母覺得她是「迷信」,尤其是觀念保守的公務員父親。
去年Jessie的父親來俄亥俄參加她的畢業典禮時,她的教會幫忙接機、安頓。親眼見到女兒在教會的朋友後,他懸著的心也放了下來,「但是我偶爾和他提到《聖經》他還是比較排斥的,我有時候在(家庭微信群)裡發一些聖經段落,他也反對過,」Jessie說。
此外,回到大陸後能否堅持自己的宗教信仰也是中國留學生面臨的挑戰。
因信仰基督教被中共當局判刑的中國女子。(圖片來源:自由亞洲電臺)
美國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的一篇報導中引述與中國留學生接觸的教會成員稱,約80%在美國成為基督徒的中國學生回國之後慢慢不再去教會。
按照中共政府的規定,有宗教信仰的人只能去官方批准的教堂和寺廟從事宗教活動。而即使是官方支持的教會,近幾年也收到更加嚴格的管理和干預。2014年開始,中國多地出現拆除十字架、教堂的事件,今年早些時候《聖經》被禁止在網路上出售。
普渡大學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社會學教授楊鳳崗表示,現在的中國留學生與過去相比在宗教方面持更加開放的態度,「大部分中國學生來美國時是沒有宗教信仰的,正因為這樣反而願意去瞭解。」
楊鳳崗教授也表示,對於信教的留學生而言,回到中國繼續參加宗教活動可能面臨很多實際的困難。
「但信仰本身是另外一個層面的東西,很多人一旦信了,我相信對於他的生活還是有相當的影響,不會輕易改變的,」楊教授說。
喬治城大學的方琪還不知道自己畢業後會不會回到中國,但她認為自己不會因為政治或社會壓力而改變自己的信仰:「可能我骨子裡有一種很叛逆的精神,就是大家怎麼想無所謂,如果真的認定了這份信仰,我就會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