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亭的分享傳統是茶山部落最美麗的人情味。(攝影:彭靜文)
珈雅瑪部落是我心裡一處美好的桃花源,部落的朋友總是可以喚起現代人與大自然的鏈結,我用雙手感受林野,潺潺溪水流過我的掌心,輕輕地感覺大自然的脈動,與這片土地安定的氣息,珈瑪部落擁有精采的大自然資源,傳承了貼近自然的古老傳統,撫慰我對於山林的渴望,珈雅瑪茶山部落海拔高度約在450公尺至1200公尺,位於曾文溪的上游,部落裡的秋天,溫度剛好。
山腰上的平原
「亞古曼」鄒族語是山羊的意思,因此,這家人的漢語姓氏便取其諧音「楊」。(攝影:彭靜文)
珈雅瑪,其實是茶山村的舊名,位於阿里山鄉的最南端,鄒族語彙為「山腰上的平原」,初次聽見茶山村的名字,以為這裡茶園遍布,事實上,居民是在這幾年才開始在海拔高度超過1000公尺的卓武山種植茶葉;相傳這片土地是鄒族「達古布亞努」家族所居住,但是不知為何這個族群突然消失了,當時他們稱呼這裡為Ca Ya Ma Vana,日治時期,這裡被當成牧場,但是日人嫌棄原來的名字太長且饒舌,所以將地名縮短為Ca Ya Ma珈雅瑪,到了民國時代,因為日文「茶山」的發音就是Ca Ya Ma,所以,政府就將此地名稱為「茶山」。
漫步在部落裡,有一種在渡假村裡的閒適。(攝影:彭靜文)
珈雅瑪茶山部落,是由鄒族、布農族與漢族共同組合的多元聚落,部落在前里長李玉燕(燕姐)與村民的共同營造下,成為一座沒有圍牆的綠色花園聚落,漫步在部落裡,有一種在渡假村裡的閒適。
a veo veo you傳承祖先好分享的熱情
部落裡種植了許多鮮豔、美麗的植物,為這個綠色部落更添光彩。(攝影:彭靜文)
部落隨處可見用木造或是茅草搭建的涼亭(hufu),涼亭是部落裡最溫暖的風景,88風災之前全村有百餘座涼亭,風災之後透過各方經費修復,目前全村約有60座涼亭;村民平常會在涼亭裡掛著一整串芭蕉,由青掛到黃,任何人都可以自行取用,即使主人不在,只需在取用前說聲a veo veo you。
a veo veo you,鄒族語意為「我心喜悅、謝謝分享」,這句美好,宛若天堂。(攝影:彭靜文)
鄒族語裡沒有「謝謝」這個詞彙,感謝詞只有a veo veo you(我心喜悅),因此,只需在取用前說聲a veo veo you,鄒語意為「我心喜悅、謝謝分享」。難怪愛上這片土地的朋友總是說,這裡的人最美,傳承祖先好分享的熱情,讓美好的氛圍充滿在部落的日常裡。
目前部落約有60座各有特色的涼亭。(攝影:彭靜文)
部落裡有好多生動的故事,首先分享「涼亭」的由來,涼亭是鄒族特殊習俗下的文化產物,早年鄒族傳統家屋有室內葬的習俗(即家中長者過世要埋葬於床鋪底下),且屋內安設有不喜歡吵鬧的「小米女神」神位,因此,家屋內不得喧嘩。
透過每戶家門前的木雕,猜猜這一戶是鄒族、布農,還是漢族?這是漫步在部落裡的小趣味。(攝影:彭靜文)
但是遇到歡樂的日子怎麼辦?珈雅瑪是一個小社,沒有建造雄偉的kuba(舉辦祭儀的會所),於是,族人便在家屋外搭建hufu,hufu涼亭的功能類似戶外客廳,這個場域的功能是當有客人拜訪、豐收或是打獵時,珈雅瑪族人可以彼此分享喜悅、分享豐收、舉辦慶典的地方!
部落體驗 涼亭節文化祭
當時部落壯丁只要獵到山豬或其他獵物便大聲喧揚,家人便把門前的涼亭打掃乾淨,生火、立大鍋,山豬抵達,立刻宰殺,和部落族人在涼亭裡狂歡共享。涼亭文化是珈雅瑪部落傳承許久的珍貴人文資產,每年11月部落還會舉辦「涼亭節文化祭」,涼亭就是分享美好的地方,今年文化祭即將邁向第20個年頭,活動訂於11月17、18日舉辦。
部落一隅。描繪鄒族慶典搗麻糬的景象。(攝影:彭靜文)
涼亭文化祭是部落全年度中最為熱鬧的時刻,尤其今年活動是第20周年,於是改變往常的活動模式,規劃了超值限量任務體驗包,分享價只需199元,這簡直是會引起暴動的佛心價,任務包是「涼亭闖關尋寶地圖」的部落體驗活動,在規劃的涼亭關卡中可體驗各式部落農特產的DIY。
烤山豬總是慶典裡,最是讓人期待的高潮之一。(攝影:彭靜文)
像是搗麻糬、製作薏仁、做芋圓,還有洛神花蜜餞的DIY等,透過這些接地氣的部落農作物體驗闖關活動,可以在寓教於樂的氣氛下,完成地圖上的闖關印章,然後至主會場換取驚喜包,驚喜包內的獎品,包括限量部落包或是杯墊、餐券、摸彩券,還包括當晚烤乳豬與部落一家一菜共同合辦的部落風味餐等。
歡迎各地的新、舊朋友可以來到部落體驗這個美好的節慶,限量任務包預購詳情請洽:珈雅瑪部落公園(茶山社區)FB粉絲專頁,或是茶山社區發展協會行銷部門電話05-2513307,聯絡人:方潔恩小姐。
鄒族人不吃毛蟹的傳統秘辛
跟著部落巡禮,聽著有趣的鄒族傳統神話故事。圖為螃蟹戰鬥大鱸鰻的神話。(攝影:彭靜文)
跟著部落巡禮,漫步欣賞聚落裡公共意象呈現鄒族神話故事的場景,例如,一面由水保局與村民共同打造的大牆,看著石壁上馬賽克的圖騰,將我拉到遠古,當時大地發生大洪水,鄒族族人攀高到聖山玉山山頂躲避洪災,過著許久沒有火種與穀物的艱苦日子,詭譎的是,即使在晴空之下,洪水絲毫沒有消退的跡象,於是族人派出一隻鳥去查看原因,原來是山腳下有一隻大鱸鰻堵住了出水口。
族人用盡方法都無法讓大鱸鰻離開,最後,螃蟹自告奮勇想為族人驅走鱸鰻,起初不管螃蟹用大螯夾鱸鰻身體的任何地方,鱸鰻都不為所動,最後螃蟹靈機一動,遂用牠的大螯在大鱸鰻的肚臍用力一夾,大鱸鰻便痛的翻身,洪水終於宣洩,螃蟹解救了族人。
只是,出乎大家意料之外,螃蟹要求族人的付出的報酬,居然是女性族人身上的一根毛,理由不得而知,傳說這也是毛蟹的由來,這也是鄒族人不吃毛蟹的傳統秘辛。
麻雀取火的傳說
部落裡也有許多關於藍鵲的神話圖騰。(攝影:彭靜文)
另外,還有一則關於麻雀有趣的傳說,當族人被洪水所困的期間,族人在山頂過著沒有火源的日子,生活越來越難熬,當時族人與動物們都嘗試要去取火種,無奈都一一失敗了!
相傳紅嘴黑鵯也是在引火的過程中失敗,因此,羽毛被燒得焦黑,而鳥喙也被燒得火紅;最後,麻雀懷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卻幸運的成功了,據說故事是這樣的,遠古時代的麻雀有著飄逸的美麗羽翼,和一支長長的鳥喙,但是在取火的過程中,由於距離遙遠,火種滾燙,因此麻雀的羽毛被火種燒短且燻成茶色,長長的鳥嘴似乎也將被灼燒殆盡。
就在如此千鈞一髮的時刻,眼看麻雀就快要支撐不下去,在快要抵達山頂時,麻雀奮力一搏,展現垂直飛行的技巧,就在火種快要燒盡鳥喙,火種即將掉落地面之際,麻雀及時將火種空投,拋甩入族人搭的柴火之上,就是在這樣危及的一瞬間,麻雀幸運地完成偉大的取火任務。
相傳麻雀在準備執行取火任務之前,就與族人達成協議,如果任務成功後,麻雀可以任意取食部落田裡的收成,不得驅趕,因此,我們現在時常會看見麻雀在稻田裡,肆無忌憚貪婪地吃著成熟的穀物,這就是部落裡流傳的另一則有趣神話。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