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中和殿與保和殿這三大殿,位居於紫禁城中軸線暨北京中軸線上。
小編特意整理了關於故宮的小知識來與各位分享,供各位在清宮劇下檔後,再來回味一次那個時代那個場域的事兒吧!倘若你看過「千龍出水」的壯觀場面,自然是明瞭小編接下來要說的,正是位居三大殿中強大的排水系統。
紫禁城的建築物分成「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太和殿(金鑾殿)、中和殿、保和殿合稱為「三大殿」,是外朝區域的主體建築,並與東邊的文華殿、西邊的武英殿等建築體合稱為「外朝」。三大殿共同建蓋於一座呈土字形的三層漢白玉台基(簡稱「三台」)上。此平面台基南北通長達230公尺,佔地面積為2.5萬平方公尺。三台中高為8.13公尺,邊高為7.12公尺,從中心到延伸至邊緣的落差則為1.01公尺。
螭首的嘴巴內鑿有專用排水的孔洞。(圖片來源:用心閣/維基百科)
三台的邊緣裝設了1142個張開著嘴巴的石雕龍頭,這些龍頭亦稱為「螭首」或「角獸」。螭首的嘴巴內鑿有孔洞,這些孔洞的作用可不小。因為一旦天降大雨,紫禁城就會出現千龍吐水的壯觀畫面。一千多個象徵龍威的螭首與巍峨壯麗的三大殿,共同烘襯著天子皇權的神聖威風。然而,根據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受訪表示,紫禁城「最牛」的排水系統擁有一個奧妙之處,那就是地上徑流「千龍出水」,紫禁城的地下暗溝則是縱橫交錯著的。
不過,你可能在猜疑,怎麼不好好封存這些號稱最牛的排水系統,反倒還要去使用它呢?這樣不是會讓排水系統加速傾頹嗎?關於這一點,單霽翔院長表示,排水系統與其他古老的建築物都一樣,倘若不去使用排水設施,倒會讓它損害的更快,因此得健康地使用這些古老的排水設施,以讓它能延年益壽。單霽翔院長還表示,現在的紫禁城的排水系統仍有90%是採用原本的古代系統,而現代後設的排水裝置在使用上仍未達一成。
紫禁城「最牛」的排水系統擁有一個奧妙之處,那就是地上徑流「千龍出水」,紫禁城的地下暗溝則是縱橫交錯著的。
只是,紫禁城都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它的排水系統還能負荷得了天降豪雨嗎?其實,很多人都多慮了!
因為北京曾於2016年7月遭逢長達五十五小時的大暴雨,北京多處盡是汪洋一片,但是年歲高達六百多年的紫禁城在超強暴雨的摧殘下,居然不到二十分鐘就將所有的積水通通排出,「千龍出水」不僅蔚為壯觀,更展顯出古人的超高智慧。倘若缺乏匠心獨妙與充滿智慧的設計能力,豈能營造出如此完善、如此強大雄武的排水能力!
那麼,這些牛到讓現代建築師驚訝的排水系統究竟有何奧秘呢?且容小編一一道來。
一、順應地勢
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並完工於永樂十八年(1420)的紫禁城,在一開始建造時,就已經對排水系統進行了一套精準的測量、設計與施工等建蓋程序。
重要的是,紫禁城亦順應著北京的地理環境,也就是順著整體走勢是北高南低,中間則為略有坡度的高兩邊低,以及水向東南流的地形)。因此,在南北地平高度差異約為2公尺的狀況下,這才造就了北門的神武門是標高46.05公尺,南門的午門則是標高44.28公尺,這坡度差異也為自然的排水系統創建了有利的條件,能夠使積淤的水得以緩慢排出。然而,城內的排水溝渠全部通向內金水河,該河又與城牆外側的護城河相連,接著又與周邊的外金水河與中南海等河道海域相通,因此紫禁城自然不需憂慮天雨。
內金水河又與城牆外側的護城河相連,接著又與周邊的外金水河與中南海等河道海域相通,因此紫禁城自然不需憂慮天雨。
二、明溝暗溝
紫禁城中的東西向的雨水會匯流入南北溝內,再流進內金水河。整體的排水系統設計是主次分明、明暗結合得宜。這一套排水脈絡有眾多的排水設施,例如:幹溝、支溝、暗溝、明溝、涵洞等,這些設施絕佳的疏通著各座宮殿院落。
單霽翔院長表示,紫禁城的排水系統主要有「建築排水」、「地表徑流」、「地下暗溝」三大類。一旦降雨,部分雨水會降落到建築物上。當雨水沿著屋頂的琉璃瓦而落到地面後,會再順著明溝流到地下的暗溝溝口,另外一部分雨水則會直接形成地表徑流,順著地表的坡度流到院落與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溝中。倘若明溝遇到台階或是建築物,會再穿過「溝眼」,匯入暗溝。
因此,地下暗溝是縱橫交錯又四通八達的,當雨水排入暗溝後,會再從支溝匯集到幹溝,順著幹溝排到內金水河中。由於溝渠會出現淤積等問題,因此歷年來總會定期的淘挖、養護,所以排水系統在歷經幾百年後,依然排水功效佳,故不須憂慮會出現積水等弊端。
三、獨一無二的「千龍出水」
前後排列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分別坐落在8公尺高、面積25000平方公尺的三層台基上。台基四周的欄杆底部,設置著排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方還有雕琢精巧、口內圓孔的石龍頭(即是上文所言的螭首、角獸),能排水又具裝飾作用的三層龍頭,總數為1142個。那些被鑿通的螭首口孔,就是紫禁城最主要的排水口。
暴雨若至,雨水就會逐層落下,致使台面再無積水。雨水則會再從螭首的口孔中流洩而出。在大雨之際彷似白練;小雨之際則似冰柱;暴雨之際,就會出現讓人目瞪口呆的「千龍出水」之壯碩奇觀了。
當雨水逐層下流,院內的地面則留有泛水坡度,是順著北京北高南低的地勢而走,接著再繞四周散水都有的石槽明溝,而台階下還設有石券涵洞接通著幹溝,以讓流水順暢通過,最終再排入內金水河中。
地下暗溝是縱橫交錯又四通八達的,當雨水排入暗溝後,會再從支溝匯集到幹溝,順著幹溝排到內金水河中。(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四、全石溝渠很耐用
紫禁城這一套古代的排水設施,是相當重要的故宮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它與建築主體都獲得了精心的呵護。紫禁城的排水系統十分龐大,只計算保留至今的古代雨水溝的長度就已經超過15公里,暗溝則約莫長達13公里。
光陰荏苒,故宮的排水系統仍然具備著強大的功能,與雨水溝(明溝、暗溝)很多是採用全石製造的狀況有關。因為採用全石為建材,確實結實又耐用。
五、雨汙分提高功能
單霽翔院長表示,隨著故宮的社會功能日漸增加與強化,故宮除了要保留與維護原有的建築系統,還得要繼續建造一套完善的汙水排放系統,以順利實現雨汙分流。如今故宮內部的排水系統已經形成兩套雨汙分離的排水系統:排水系統的用途僅在於排除雨水;汙水系統則是與市政管網相連接的單獨管線。
參考資料
〈五大奧秘成就故宮最牛排水系統〉
〈老祖宗的智慧 紫禁城千龍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