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兌現了南北和談時的承諾,辭去臨時大總統之職,袁世凱登上民國的大舞臺,宣誓效忠共和。(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民國的誕生,對於中華民族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綿延數千年的帝王政治終於走到了盡頭,在清廷宣布退位之後,革命者孫中山兌現了南北和談時的承諾,辭去臨時大總統之職,掌握實力的袁世凱登上民國的大舞臺,宣誓效忠共和。
1912年的中國一夜之間實現了歷史的飛躍。對許多人來說,袁世凱將會給新生的民國帶來穩定和秩序,人們對他的能力毫不懷疑,對他的誠意也少有懷疑,孫中山、黃興這些締造民國的元勛無不對他寄予殷切期望。
當年8月,在袁世凱的一再邀請下,孫中山來到北京,一住就是一個月,期間,他們促膝會談了13次,常常從下午4點談到晚上10點甚至12點,有三、四次越談越投機,竟談到凌晨2點以後。
有一次,孫在興奮之下對袁說,希望袁負責練陸軍100萬,自己則修鐵路20萬里。袁則微笑著說:「辦路事君自有把握,若練精兵百萬,恐非易耳。」這段有名的對答就是這樣來的。
每次孫、袁會談,袁總是屏退左右侍從,只留下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在場。梁號稱「財神」,曾是袁的親信,和孫又是廣東同鄉,袁希望他多與孫接近、交好。袁為總統,孫是聲望最高的在野政治領袖,兩人的會談當然對國家前途關係重大,13次談話內容,涉及國家大政方針、經濟財政、外交情形等等,只有梁士詒知道得最詳細,但此後20年,他都沒有向外透露過。
直到1932年,他已經64歲,有意將自己一生從政經歷記下來,編成書,他曾對身邊的一個秘書說:孫、袁會晤,可以編成一部專書,等我有空時講述。沒料想他的生命已接近終點,第二年他就撒手而去,他記憶裡的孫、袁談話就此成了「天上曲」。他的弟子為他編年譜時還為此感到惋惜。
他晚年只對身邊的人說起過兩件有關的事,年譜中記下來了。有天夜深,他送孫中山回行館,孫對他說:「我與項城(即袁世凱)談話,所見略同。我之政見,彼亦多能領會。惟有一事我至今尚疑,君為我釋之!」他問是什麼事?孫說:「中國以農立國,倘不能於農民自身求徹底解決,則革新非易。欲求解決農民自身問題,非耕者有其田不可。我說及此項政見時,意以為項城必反對,孰知彼不特不反對,且肯定以為事所當然,此我所不解也。」他回答:「公環遊各國,目睹大地主之剝削,又生長南方,親見佃田者之痛苦,故主張耕者有其田。項城生長北方,足跡未嘗越大江之南,而北方多屬自耕農,佃農少之又少,故項城以為耕者有其田是當然之事理也。」孫聽了恍然大悟,哈哈大笑。
孫中山接著問:「我以為硬幣與紙幣均為價格代表,易重以輕,有何不可?苟以政治力量推動之似尚非難事。而君謂必先取信於民,方法如何?願聞明教!」
原來有一次孫、袁會談談及改革全國經濟時,他的一番話給孫留下很好的印象。這正是他最熟悉和擅長的領域,他掌握的「交通系」自晚清到民國,曾多年執中國財政金融的牛耳,袁之所以倚重他,這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他回答,幣制是物價的代表,飢不可食,人所共知。中國的幣制數千年來由重而輕、由粗而細,但都是以硬幣為本位,如果一旦全部以紙幣替代,擔心形格勢禁,不容易奉行,所以必須先有取信於民的方法。
以中國之大,人民之眾,發行40億紙幣似乎也不算多,現在我也卑之無甚高論,先由政府組織一個健全的中央銀行,施行統一的幣制政策,比如要發行5000萬紙幣,那就先將現金1500萬銀元熔化,製成銀山,置於中華門外,公開告訴人民這就是國家的準備庫。
發行的紙幣越多,多鑄的銀山也就越大。等到信用建立起來,習慣成自然,假以時日,以一紙風行全國,又有什麼難?關鍵就是要先取信於民。對他的這番宏論,孫中山稱善。這是孫、袁會談之外的一個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