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素」字的字義具有白色、質樸、乾淨等意。因此,中國古代的素食具備了「蔬食」,以及「生吃瓜果植物」這兩種含義。(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今天(11/25)是國際素食日,又稱「世界無肉日」,這是源自於1986年的印度節日的國際日。既然今天是無肉日,那麼小編就想來談談「吃素」這一個議題。
時常外食的人,應該十分瞭解餐廳的分布地圖,在眾多餐廳中絕對不乏專給吃素者光臨的素食廳餐。現在料理多元又極具跨國性,所以即使身不在美日韓,依舊可以吃到美日韓的料理。飲食已經如此進步,所以對於吃素的刻板印象,自當是早已打破,不再認為吃素僅代表著吃饅頭配鹹菜或白粥配蔬果的刻板印象了。
你周圍應該有朋友是吃素的吧?!他們選擇吃素的原因不外乎為了健康、信仰、許願、環保等。若再與之細聊,他們說不定能夠列舉出近百種的美味素菜,盤點出佇立於北中南的眾多素食餐廳,這就是時代的變化啊(小編歎)。
所以,你若進入提供素食自助餐的餐廳,絕對會被一整列的無數菜色所眩惑。不過,古人吃素,在菜色方面可也是有所考量,比起今人可不會顯得寒磣。
關於素食的記載
只是,中國歷史上談吃論菜的書,雖然不少,但是專門記載素食食譜的,可就少多了。根據學者研究可知,記載了素食食譜的古籍,就屬南北朝時期的最為久遠,例如: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以及唐朝昝殷的《食醫心鑒》。只是,這兩古籍記述的素菜食譜很少,所以是一直到了宋代,才出現較為系統的素食食譜。
話說宋代可是中國文化高度發達的時期,古籍《東京夢華錄》和《夢粱錄》就有記載到兩宋的餐飲業:北宋的汴京以及南宋的臨安都出現了專門販賣素菜的素食店。宋末陳達叟就於《本心齋疏食譜》中,記錄二十種素菜,它們都是用蔬菜與水果製成的。然而,由南宋進士林洪所著、南宋流傳至今最為完整的食譜《山家清供》,就載錄了100多種的食品。這些美食中,多數是由水果、花卉、藥物和豆製品等食材入菜的素食,林洪還首度記載了宋代已出現的仿葷技術,例如素蒸雞、假煎魚、勝肉夾等。
小編曾經吃過素雞,當下覺得這種顏色暗紅,口感像丸子,裡頭卻出現層次感的豆類製品,實在是很不像雞肉吶。只是,不知道友人為何如此喜愛。見仁見智吧!就是人各有喜好,餐飲業才豐富多元吧!啊~離題了,小編再接著說吧!
至了元、明、清三朝,素食是發展得越來越好了。素菜不僅在現實中顯得繁榮,連在歷史文獻中都有著豐富的記載。日本學者木宮泰彥在《中國交通史》中,就記載了明的高僧隱元和尚在東渡日本的時候,從中國這兒帶去了素食的烹飪技藝,又名為「淨素烹飪」,這真的是將佛教高超的生命精神以及人生修養真正地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至於,一本完完全全記載著素食食譜,同時還論述素食觀念的古籍,則要等到清末才出現。這本書就是由清宣統時期的翰林院侍讀學士薛寶辰所撰寫的《素食說略》。薛寶辰的本名為:秉承,他篤信佛教並推崇素食。薛寶辰於《素食說略》中,按照類別分成四卷,並記述了清朝末年甚為流行的一百七十多種素食的製作方法。他還在書中傳遞吃素是有營養顧健康、無肉食腥羶之氣、不會殘殺生靈等觀點,不僅充分闡述著吃素的優點,亦真切地遵循著「生機貴養,殺戎宜除」的佛家觀點。
一本完完全全記載著素食食譜,同時還論述素食觀念的古籍,是清末薛寶辰所著的《素食說略》。(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古人所謂的吃素
大家如今都明瞭,吃素,不再專屬出家人,更不再意味著非得吃得素樸。只是,現在吃素者走遍大江南北的素食餐廳,應當都明瞭,吃素的定義包含著「不吃肉」。
不過,你知道嗎?在中國古代,「素食」的意思並不等於是「不吃肉」。那麼,古人所謂的「吃素」,是吃假的嗎?
其實,這還得從字面意思來說起。因為,「素」字的字義具有白色、質樸、乾淨等意。因此,中國古代的素食具備了「蔬食」,以及「生吃瓜果植物」這兩種含義。
吃素廣傳之因
肉食性的人看到蔬果兩字,應該是心裡直犯嘀咕、眉頭深鎖,畢竟肉類對他們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蔬果看起來就很一般般,沒滋沒味的,彷彿是生病或出家人才會吃的。
嗯,這說法對了一點點。因為,天天吃蔬果在中國傳統的養生學中,的確是王道。無論古今,中國的養生觀念的確是認為人在飲食方面不應該追求肥厚、濃烈,真正的養生正道是「平易恬淡」。
只是,古人吃素之所以會受到關注,主要是與佛教興盛有關,而非源自於健康這一條件。例如,印度的釋迦佛祖在世時,就允准修行人來食用「五淨肉」。南北朝的梁武帝具有「菩薩皇帝」之稱,他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素食之所以成為中國漢傳佛教的一項大標誌,正與他有關。因為梁武帝推崇佛教,故使得素食成為了中國的大乘佛教的鮮明特色。
除了佛教因素,當然還與中醫有關。在中醫學中,古人是一直主張多多食用清淡素食,少食用肥膩厚味的食物的。醫神孫思邈就在《備急千金翼方》中道:「食之不已為人作患,是故食最鮮肴務令簡少。飲食當令節儉,若貪味傷多,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藥王所說的「鮮肴務令簡少」,就是指我們吃東西時,得少吃葷食,切勿為了貪鮮味而傷害了身體。尤其是腸胃的皮較薄的老年人,吃多了可是會難以消化的,所已食用時得三思。
孫思邈,又被稱為:藥王、神醫。(圖片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