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8年12月1日訊】(接前文)
這一次,國人在2013年5月的早晨醒來,他們已經有了一次集體穿越的經驗,08年的金融海嘯在全民技術投資浪潮之下被輕鬆化解,對一個月後將要爆發的錢荒危機,國人同樣「充滿信心」。
深刻瞭解前因後果的國人當然深知錢荒的本質:乃是整個金融系統陷入了流動資金斷裂的窘迫境地。話說2008年底啟動的四萬億基建大投資計畫,效果立竿見影。所謂四萬億基建投資計畫,事實上最終實現的投資,根本就不止四萬億。2008年,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7.28億,到2013年就達到了44.63萬億,短短四年時間就翻了1.6倍。舉例來說,南水北調工程從1979年開始調研論證,一直到2008年,歷經20年時間,也只不過在幾個局部地區修了幾條應急水渠,對現有的幾個大壩進行了加高加固。然而從2009年初開始,南水北調工程遽然加速,大規模的移民拆遷工作啟動,東部和中部七省市全部開工,到2013年底,中線和東線主體工程就已基本完工。體現在數據上,中國水利環境等公共設施總投資,從2009年到2013年的累計投資額達到13.65萬億,而交通物流倉儲投資的同期累計投資更是達到了15.16萬億。兩者合計28.81萬億。
中國南水北調中線的丹江口工程(網路圖片)
基建投資不同於技術投資,基建投資大都是有投入沒回報,或者回報極低,也就是在現金流上,只有支出而沒有收入。以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當然承受不起合計近29萬億的基建投資支出壓力,於是只能向銀行借債。集體穿越而來的國人對此心知肚明:2008年時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基本上等於零,即便有一點點突破各種財政規章借到的零碎的錢,整體規模也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在四萬億基建投資計畫啟動之時,中央政府打開了魔盒,釋放了一隻噬金怪獸:到2013年的時候,根據國家審計署的不完全審查結果,截至2013年6月的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為:直接債務10.89萬億,間接債務(地方政府負有擔保或救助義務的債務)7.01萬億,合計17.9萬億。考慮到這僅僅是審計署的不完全統計,真實的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可能超過20萬億。即便就按審計署的數據來看,也意味著從2008年底到2013年中,短短四年半時間,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就增加了至少18萬億。這就是四萬億計畫誘發的真正的基建投資浪潮!
18萬億的新增債務是個什麼概念?從2008年底到2013年中,銀行系統的新增貸款規模為50.88萬億(2013年6月72.88萬億存量貸款-2008年12月32.0萬億存量貸款)。18萬億÷50.88萬億=35.4%。這意味著在這三年半時間內,銀行系統的貸款資金,有超過三分之一,最終流向了毫無現金流回報可言的基建投資。再考慮這三年半新增的居民貸款14.17萬億(2013年6月居民貸款餘額19.86萬億-2008年底居民貸款餘額5.71萬億),最終留給實體企業的新增貸款撐死了只有:50.88萬億-18萬億政府新增債務-14.17萬億居民新增貸款=18.71萬億,佔比也只不過是36.8%。
集體穿越而來的國人當然明白,對銀行來說,就當時那樣的貸款結構,還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要知道政府基建工程當然是一百年內都沒有現金流回報可言的,要還債只能是借新還舊。而居民貸款主要是用於買房,貸款期都是20年起步,按揭利率也都是基準利率,高不到哪裡去。唯有剩下的對企業的的36.8%的貸款,才能指望快速的回籠點資金,還算是有點錢掙,然而這其中還有相當比例的部分是借給中石油中國電信這種大型央企的長期發展貸款,回款期同樣漫長無比。按這麼一分析,就2013年中的中國金融系統來說,至少超過7成的資金都被各種長期貸款項目套得死死的,再要是有點什麼風吹草動,銀行的現金流就要斷了。
就在國人這一次集體穿越到2013年5月的時候,整個銀行系統已經陷入了焦頭爛額之中。太多的資金沉澱在長期貸款項目上,回款遙遙無期,導致銀行的流動資金幾乎枯竭。為了彌補流動資金不足,於是銀行之間在資金拆借市場不斷提高利率,以找到更多的短期資金來彌補資金缺口。以短期拆借資金來彌補過量長期貸款帶來的流動資金缺口,這就是所謂的「期限錯配」,這必然會引發非常嚴重的金融系統性風險。恰恰在這個時候,以支付寶為代表的機構看到利率的上行趨勢,於是趁火打劫,在6月初紛紛組建貨幣基金,餘額寶一出世就面臨熱捧,隨隨便便就募集到上千億資金,讓老百姓可以分享資金拆借市場狂飆猛進的利率盛宴。這就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了。
中國國內的錢荒現象已經不止出現一次了(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果然,到了2013年6月中旬,集體穿越而來的國人毫不意外看著短期資金拆借利率一天一個價,一開始升到6%,到20號的時候直接升穿10%。想想連銀行都要借短期高利貸度日了,這還得了。金融是經濟之魂,銀行更是三魂之首,連銀行的日子都過不下去了,中國的經濟眼看都無法維持了。在原本的時間線上,在這個時候,央行在緊急之中啟動了字母印錢大法,也就是MLF和SLF之類,各商業銀行以手中的各種長期貸款為質押品,向央行借錢,以補充流動性。央行其實也沒錢,於是就開印。這事實上就是以各種基建類的長期貸款為錨印錢,簡稱「以債為錨」。中國的貨幣信用就此與基建貸款綁定在了一起,榮辱與共。基建貸款當然沒有質量可言,因此,中國的匯率就此陷入了糾結狀態,為了堅守匯率,中國央行此後將要忙得焦頭爛額,每天都要與根本不存在的空頭打一場想像中的空頭剿滅戰。
然而,這一次集體穿越而來的國人決定吸取此後的教訓。要知道,其實在2013年的「錢荒」而言,並不是全社會缺錢,而只不過銀行系統的現金流出了問題,流動性匱乏。我再強調三次:並不是全社會缺錢,只不過是銀行缺錢!並不是全社會缺錢,只不過是銀行缺錢!並不是全社會缺錢,只不過是銀行缺錢!銀行缺錢的原因,在於銀行的資金沉澱在了缺乏現金流回報的長期基建貸款項目上,無法回籠資金。要真正解決問題,只需要把銀行系統的錢從這些基建貸款項目解放出來,就行了。集體穿越而來的國人深刻理解金融的道理:銀行貸款投入到基建項目上,這些錢並沒有消失,它流向了施工企業,流向了鋼筋水泥等原材料生產企業,流向了千家萬戶。全社會現在的資金充沛得很,只要給它們足夠的誘惑,它們完全可以代替銀行,成為這些基建項目的資金提供者。
於是經歷過一次穿越並深刻洞察了前後十年經濟變遷的中國政府作出了一個令世人震驚的決定,他們決定啟動一次真正的國企混改:所有的國有基建項目公司都將拿出50%以上的股份,面向全社會轉讓,公司將會實行董事會決策制,根據股權大小分配董事會席位,國有股權僅保留在國有資產利益受損時的一票否決權。最關鍵的是:國有股權對其它資本進行收益兜底,保證其它資本的年收益率高於6%。以收益兜底的義務,來換取董事會層面的一票否決權,這種利益交換的誠意讓全社會都非常滿意,於是集體穿越而來的國人紛紛為國分憂,慷慨解囊,爭相入資這些國有基建類企業。基建企業手裡有了錢,當即償付了銀行貸款,整個金融系統甩掉了包袱,變得生機無限。中國經濟當即恢復了活力。
更重要的是,在這場從上到下,涉及到每個國人的混改浪潮之中,老百姓真正擁有了自己身邊的道路橋樑的股權,變成了真正的主人翁。他們開始關注這些基建項目的運營,開始指責政府系統一年修八次路的鋪張浪費,並嘗試在董事會層面提出優化這些項目的設計和日常管理方式的提案,令各種基礎設施的運行各種高效,更加便民。這場變革改變了中國的基建模式,並必將在未來提升整個國家的國民素養。一個輝煌的未來,已經可以預見。
然而,地球再次給中國人開了一個玩笑。在2015年5月,地球的公轉軌道第三次發生偏移,時空之門第三次打開,一切時間線還原。國人在夢中醒來,發現此前的兩次穿越波動都已經被抹平,時空還原到了最初之時,一場轟動全球的股災,即將爆發……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