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以儒做人,以道養生,以禪清心。(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儒、釋、道三家文化同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爲人處事、做人標準以及世界觀等方面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內涵。那麽這三家文化的區別是什麽呢?且聼小編從七個方面為您娓娓道來……
文化主旨的區別
儒家積極進取;道家順其自然;佛家無私奉獻。
儒家講求的是,一個人要努力完善自身,修齊治平,積極入世,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道家講小國寡民,無為而治,一個人要尊重天地自然,不要試圖凌駕在自然界之上,順其自然。佛家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是慈悲和包容。一個人無私奉獻,積極行善,來世才有福報可言。
做人標準的區別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道家文化--領悟道法,淡泊名利
佛家文化--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儒家積極入世,所以側重點是個人修身和人際關係的處理。要求人們心有仁愛,待人有禮貌,對朋友講信用,對父母孝順,對君主忠誠,等等共九條標準。
道家認為現實的生活沒那麼重要,領悟天地大道才是正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世界萬物都由「道」衍生而出,只有領悟了道,才能天下莫能與之爭,才能更好的順其自然,不違背自然。放在個人修養上,就是淡泊名利,修心靜心。
佛家提倡的是輪迴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信徒需要為善,多積善果,才能有好報。
人生觀的區別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道家文化--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夫子講:三十而立。一個人要在三十歲成家立業,有自己能在世上立足的本事。
道家把更多的關照放在內心,一個人領悟天地道法,就是最大的圓滿,至於功業如何,那就看緣分了,順其自然,掌握道的法度,完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他的代表人物是陶淵明。
佛家文化講的是輪迴報應,一個人要以慈悲渡人,無私奉獻,才能修得圓滿。
世界觀的區別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臺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重視自然界規律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心中即世界
對儒家而言,世界是一個值得每個人去展現能力的地方,所以他們主張有教無類,讓所有人都能有知識去世界上展現自己的才華。對道家而言,人不能瞎折騰,自然界很脆弱,違背自然規律要接受懲罰,所以我們要重視自然,順其自然,不要強行用人力打破自然平衡。佛家文化主張的是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萬事萬物都在內心世界,心中貪痴嗔不滅,看到的世界就只有殘忍的爭鬥,心中純淨安寧,世界也就純淨了。
價值觀的區別
儒家文化--不斷提升自己實現人生價值,促進社會和諧
道家文化--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促進自然和身心的和諧
佛家文化--在為他人獻愛心的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儒家的世界裡,提升自己的才能和道德,創造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讓整個社會的人可以安居樂業,這是他們不變的使命和理想。
道家文化則有所不同,他們覺得一個人不能太功利,養心養身,戒掉貪慾。他們不認為社會價值才是終極價值,自身的和諧比建功立業重要。佛家文化中,慈悲是永恆的,在為他人奉獻的過程,是最快樂的,人的精神會得到最大程度的淬煉和升華。
哲學傾向的區別
儒家文化--入世哲學
道家文化--出世哲學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儒家鼓勵人奮進入世,努力提高自己,積極向上,更好的適應社會和生活,做出一番自己的貢獻。道家更多的是出世的哲學,邦有道則仕,無道則隱。他們淡泊名利,超凡脫俗,是中國知識份子的另一個棲身之所。佛家一方面萬法皆空,看透世間的虛無,但是他們又主張入世修行,無私奉獻。他們雖然有出世的精神,但做的卻是入世的事業。
物質食糧對精神食糧的比喻的區別
儒家文化--主食,不吃就會餓
道家文化--副食,不吃沒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不吃不甜蜜
儒家是主食,不吃就餓。在人生的歷程中,儒家的積極進取佔了大半,只要你活在人群中,就不可避免的活在世俗生活中,按照儒家的要求去做,就能感受到它切實的幫助。道家反對一個人只知道建功立業。不懂得停下來,那整個人生就沒有縫隙,沒有色彩。不要總是兢兢業業,孜孜於求,要懂得留白。停下來,聽聽內心的聲音,懂得欣賞自然、欣賞藝術,這樣可以改善心態,提升幸福指數。人生總要走到最後的關口,歷經最後那一劫。佛家替你看破它,讓你免受恐懼之擾。放下私慾,破除我執,樂得奉獻,人生自然更加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