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讓我們像是透過遊樂園裡的哈哈鏡來看待結果,這種反映會扭曲現實。(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要避免陷入「非黑即白」思維
非黑即白的思維沒有加入現實的不確定性,足以驅使「動機性推理」和「自利偏差」。如果我們唯一的選擇是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並在這兩者之間空無一物,一旦得知與信念牴觸的訊息便得全面降格,從正確直接跳到錯誤。在全有或全無的世界中,沒有「不那麼確定」這選項,因此我們會忽視或駁斥訊息來鞏固信念。
前述兩種偏見讓我們像是透過遊樂園裡的哈哈鏡來看待結果。這種反映會扭曲現實,讓我們從好結果看見被極大化的技巧面,卻無法從壞結果中看見技巧面,只注意到衰運的巨大身影。
「自利偏差」如同動機性推理,源自於人類想要構築積極的自我敘說,將好事歸功於自己,只要做了正確的決策,就會感覺良好;同理,若將壞事歸咎於自己,就像做了錯誤的決策,而犯錯總讓人感覺不好。一旦自我形象受到威脅,人會將決策歸因分為100%或0%:不是正確,就是錯誤;不是技巧,就是運氣;不是必須負起責任,就是完全無法掌控。沒有任何灰色地帶。
歸因結果時若只想以全有或全無的觀點來進行自述,便無法做出明智的決策,對未來將朝某個面向發展去下注。如果抱持這種粗糙的偏見,便很難(甚至是不可能)從經驗中學習。要知道結果很少是單靠決策或全憑運氣所造成,結果的品質也無法精準反映出運氣與技巧的影響。陷入「自利偏差」會以為好結果完全跟好技巧掛勾,壞結果則牽連壞運氣。無論是撲克玩家、車禍、美式足球指令、試驗結果或成功企業,幾乎所有結果都會同時牽涉到運氣和技巧。
「自利偏差」的基礎是人會積極更新自我形象,因此也許可從這方面找出克服這種偏見的方法。我們或許可以停止維護自我形象,放棄想積極描述自我的需求;我們或許可以繼續追求積極的自我敘說,但不利用攬功或卸責去更新形象,而是以抱持更客觀、開放的心胸,根據結果評估運氣和技巧的影響;我們或許可以投入時間與精力,重新訓練本身處理結果的方式,正確歸因並求真,從中更新積極的自我形象。
或者,我們也可以想辦法繞過種種障礙,找出不必要求自己去處理「自利偏差」這困擾的變通之道。
(待續)
責任編輯:皇輔 来源:采實文化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