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欲雜,雜則神蕩而不收;心不欲勞,勞則神疲而不入。(攝影:保布)
在古代眾多的格言著作中,《格言聯璧》是較為優秀的一種。作者是生活於清代道光和咸豐年間的金纓,又稱金蘭生。該書問世後,受到士人的好評,流傳民間,遠播海外,影響深遠,讀者眾多。
《格言聯璧》把各種格言劃分為十類:學問、存養、持躬(攝生附)、敦品、處事、接物、齊家、從政、惠吉、悖凶。
《格言聯璧》讀起來琅琅上口,許多格言大家耳熟能詳。筆者讀之,受益良多,故摘錄數則,以饗讀者。據專家統計,全書格言有六百多條,有意者,可尋全本來閱讀。
81.以聖賢之道教人易,以聖賢之道治己難;以聖賢之道出口易,以聖賢之道躬行難;以聖賢之道奮始易,以聖賢之道克終難。聖賢學問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後世學問是兩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原注〕陳榕門云:以聖賢教人,似易實難。莫若先以聖賢治己,人將慕而化之。即不然,而己不失為聖賢路上人,所得多矣。下二段,尤關吃緊。言行不符,是為假聖賢。始終不一,又成了兩截人。必要一直認真到底,方得。陳榕門云:一言學問,治人便當修己。不修己而治人,真謂之未嘗學問。
參考譯述:用聖賢的道理教育別人很容易,以聖賢的道理要求自己則困難。隨口說出聖賢之道很容易,身體力行聖賢之道卻很難。按照聖賢之道做事,開始時很容易意氣昂揚、奮發圖強,堅持到底、善始善終則非常難。聖賢之道是學問與實踐的統一,踐行王道仁政必本於德性。後代則相反,學問與實踐相分開,學習聖賢之道不進行自身修養,不修持自己的德性,而只是一味教導別人。
(〔原注〕陳宏謀說:「用聖賢之道教育別人,看似容易,實際上卻很難。不如先用聖賢之道管好自己,這樣就可以薰陶和影響他們。即使不能影響他人,自己也不失為聖賢路上之人,收穫是很多的。下兩段格言更為重要。言行不相符,是偽君子;開始和後來不一致,是兩截人。聖賢之道要在實踐中認真貫徹到底才行。」又說:「一談學問,當下就應該酌量管好自己、修養好自身。不修養自己,卻只顧去管理別人,那就真是所謂不曾學、不曾問。」)
82.古之學者,得一善言,附於其身;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以悅人。
參考譯述:古代的讀書人,如果得到一句善言,就會記在心裡,並且努力在自己的言行中付諸實踐;現在的讀書人,如果得到一句善言,就只是向人炫耀。
83.心不欲雜,雜則神蕩而不收;心不欲勞,勞則神疲而不入。
〔原注〕用功過勤者,心力既疲,未見得手。須於誦讀之餘,閉目靜坐,養其神氣。令此心如魚之在水,如鳥之在林,悠悠洋洋,活活潑潑,是讀書之至樂也。
參考譯述:心裡不能雜亂,因為心念太雜就會動搖不定,精神恍惚,難以集中,甚至無法收拾;用心不能太過勞累,因為過分勤苦就會精神疲憊,不能深入,無法記住所學。
(〔原注〕有用功過於勤苦的人,精神已經困乏了,再讀下去,也未必會有所得。應該在誦讀一段時間後,閉上眼睛,安心靜坐,養養精神。讓心神像魚游在水裡,鳥棲在林中,悠閒自在,生動活潑,這才是讀書最大樂趣之所在啊!)
84.涵養沖虛,便是身世學問;省除煩惱,何等心性安和。
〔原注〕劉念台云:涵養全得一「緩」字,凡語言動作皆是。劉直齋云:存心養性,須要耐煩、耐苦、耐驚、耐怕,方得純熟。世人遇不如意事,動輒煩惱。而煩惱無補於事,徒自增苦。惟有耐心料理,勿更添此一番纏縛。
參考譯述:培養道德修養、保持恬淡虛靜,便是一生用之不盡的學問。去除徒然無益的煩惱憂愁,可使心性自然祥和。
(〔原注〕劉宗周說:「人的涵養,全靠一個『緩』字。這個『緩』字在人的語言行動中都應當體現出來。」劉原淥說:「修養心性,要耐得住煩躁,耐得住艱苦,耐得住驚慌,耐得住懼怕,才能成功。」世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動不動就煩悶惱怒,而煩惱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只是白白給自己增加痛苦。只能耐心解決,千萬不要給自己再添上一重纏繞和束縛。)
85.寡欲故靜,有主則虛。
〔原注〕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呂新吾云:心要如天平然,任物之去來,只是靜虛中正。何等自在!
參考譯述:清心寡欲,才能靜定下來。心中有主見,才能虛曠淡然。
(〔原注〕不因外物的誘惑而動心,叫做心神靜定;不被外物充塞,叫做心胸虛曠。呂坤說:「心要像天平那樣,任憑外物加減來去,只是中正公平,這是何等愜意自在啊!」)
86.無病之身,不知其樂也,病生始知無病之樂;無事之家,不知其福也,事至始知無事之福。
參考譯述:身體沒病的時候,不知道無病的快樂,到了生病時才能體會到沒有病的快樂。家裡不出事的時候,不知道這就是福氣,到出了事才體會到家裡不出事是福氣。
87.靜坐,然後知平日之氣浮;守默,然後知平日之言躁;省事,然後知平日之心忙;閉戶,然後知平日之交濫;寡欲,然後知平日之病多;近情,然後知平日之念刻。
參考譯述:靜坐以後,才知道自己平時心浮氣躁;沉思默想之後,才知道自己平時說話粗暴,而沒有考慮成熟;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反省之後,才知道自己平時心情忙亂而做法欠妥;關起大門之後,才知道自己平時交友不慎;欲望排除之後,才知道自己平時不加約束而導致疾病很多;按照情理待人接物,才知道自己平時不懂得先人後己的古訓而待人過於嚴苛。
88.鬧時煉心,靜時養心,坐時守心,行時驗心,言時省心,動時制心。
參考譯述:喧鬧的場合,可以鍛煉心性;安靜時,可以調養心性;靜坐時,可以謹守心性;行動時,可以檢驗心性;言語時,可以省察心性;活動時,可以約束心性。
89.緩事宜急幹,敏則有功;急事宜緩辦,忙則多錯。
〔原注〕事有必不可已者,便須早做。日挨一日,未必後日之能如今也。若營父母遠大之事,尤當吃緊。劉直齋云:事屬道義方可做,然卻須寬綽、細膩、真實、忍耐,一一從頭至尾,節次調停,方克有濟。否則匆忙疏漏,必將虛矯急迫,反害義矣。
參考譯述:對不急的事情,可以抓緊時間快辦,因為氣定神閑,往往機敏而容易成功;對急迫的事情,反而應沉穩、舒緩處理,因為急躁忙亂、不慎重考慮,往往會做出錯誤處置,漏洞百出。
(〔原注〕對於不能不辦的事,就應儘早動手。今天推到明天,明天未必能像今天這樣有餘暇。如果是謀劃父母養老送終之事,更要抓緊。劉原淥說:「事情符合道義,才可以去做,做時是應該氣量寬、思考細、心意真、耐得住,把全部環節程式,一一安排得體,才能獲得成功。否則匆匆忙忙,疏漏百出,反而會把事情辦糟了。」)
寬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無所容。(圖片來源:Adobe Stock)
90.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參考譯述:必須有寬容之心,心胸開闊、涵容一切,德行才能高尚宏大;必須有忍耐之心,所做的事情才能成功。
91.寬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無所容。
〔原注〕陳榕門云:寬厚而權常在己,則人無所恃;精明而體貼人情,則人有所容。此中有大學問、大經濟。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損陰騭處。
參考譯述:寬厚的人,不會使人有所依恃;精明的人待人寬和,不會使人無地自容。
(〔原注〕陳宏謀說:「待人寬厚而又能始終掌握主動,別人就沒有甚麼可以仗恃的了;為人精明而又能體貼人情,別人就有容身之處了。這裡有大學問,值得好好體味研究。」若是使人敢怒而不敢言,那可就是有損陰德啦。)
92.子弟有才,制其愛,毋弛其誨,故不以驕敗。子弟不肖,嚴其誨,毋薄其愛,故不以怨離。
〔原注〕子弟愚頑無志者,督責過嚴,則彼益自棄,而甘於下流。須故加獎勵,或立賞格鼓舞之。觀古人為政,必賞罰並行,乃能致治,則知父兄教子弟,機神妙用,亦在獎勵與督責並行也。
參考譯述:如果子弟有才華,應斟酌表達對他的慈愛,但千萬不能對他一味地溺愛,更不能放鬆對他的教育和嚴格要求,只有這樣,才不會使他長大以後因驕傲而敗事。如果子女愚頑無志、難以成才的,應儘量嚴格對他的訓誨,然而千萬不能歧視、或者減少對他們的愛護和關愛,只有這樣做,他們才不致因怨恨而遠離。
(〔原注〕對待愚頑而胸無大志的子弟,如果督促責備過嚴,那麼他就更加自暴自棄,而甘居下流了。應該有意地加以獎勵,或者立下獎賞規定來鼓舞他進步。看古人為政一定賞罰並行,才能達到社會安定,那麼父兄教導子弟的神機妙用,也在於獎勵與督促責備相結合。)
93.治家嚴,家乃和;居鄉恕,鄉乃睦。治家忌寬,而尤忌嚴;居家忌奢,而尤忌嗇。
參考譯述:治理家庭要嚴謹,家庭才能和睦;居於鄉裡,只有寬宏待人,鄉裡才能和諧相處。然而治家既不能寬恕無度,更不能嚴酷苛刻;理家過日子既不能奢侈無度,更不能吝嗇克扣。
94.勤能補拙,儉以養廉。
參考譯述:勤勞能夠彌補笨拙,節儉有利於培養廉潔的品格。
95.人心一念之邪,而鬼在其中焉,因而欺侮之,播弄之,晝見於形象,夜見於夢魂,必釀其禍而後已。故邪心即是鬼,鬼與鬼相應,又何怪乎!人心一念之正,而神在其中焉,因而鑒察之,呵護之,上至於父母,下至於兒孫,必致其福而後已。故正心即是神,神與神相親,又何異乎!
〔原注〕魏恭簡公云:人心之靈,他人有善,有不善,皆能知之。天道至靈,偪塞處都是鬼神,昭布森列。思慮未起,鬼神未知;方寸起思慮,鬼神早知了。信乎?神不可欺!
參考譯述:人的心中只要有一點邪念產生,鬼怪也就會跟蹤而至。於是鬼就會欺負你,捉弄你,使你白天精神恍惚,仿佛有鬼在身邊,夜裡也不得安寧,夢裡時常見鬼,一定要釀成災禍才肯甘休、停頓。所以說奸邪的心就是鬼,內心的鬼與外面的鬼相呼應在一起,這有甚麼值得奇怪的呢!人的心中有一點正念產生,於是神靈就會陪伴你。神靈就會監察你,呵護你,不僅你自身,甚至上至父母下及子孫也都會受到神的保護和恩賜,一定要賜給福祥然後停止。所以說心有正念、內心善良就是神,內心之神和外在之神默契相親,這又有甚麼可懷疑的呢!
(〔原注〕魏校說:「人的心思之靈敏,別人辦了好事,做了壞事,都能發覺。天道更是靈驗之極,一切地方都有鬼神森然布列。人的想法沒有萌生,鬼神當然無從知曉;一旦內心產生了某種想法,鬼神立刻就得知。你相信嗎?鬼神不可欺,實在是千真萬確啊!」)
96.仁厚刻薄,是修短關。謙抑盈滿,是禍福關。勤儉奢惰,是貧富關。保養縱欲,是人鬼關。
參考譯述:性格仁厚和為人刻薄,這關係到一個人壽命的長短。謙虛謹慎和驕傲自滿,這關係到一個人得到的是福澤還是災難。勤儉節約和奢侈懶惰,這關係到一個人是貧窮還是富有。珍惜保養生命和縱欲無度,這關係到一個人是生還是死。
97.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山水花竹,無恒主人,得閒便是主人。
參考譯述:無論富貴還是貧賤,一般都難以使人滿意,只有知足才能使人稱心如意。自然美景山水花竹,沒有永恆不變的主人,誰有空閒去觀賞誰就是主人。
98.談人之善,澤於膏沐;暴人之惡,痛於戈矛。
〔原注〕呂新吾云:聞人之善而掩覆之,或文致以誣其心;聞人之惡而播揚之,或枝葉以多其罪。此皆得罪於鬼神者也,吾黨戒之。聞善則疑,聞惡則信,其人生平,必有惡而無善。
參考譯述:讚揚別人的善行,比用香膏沐洗頭髮更加潤澤心靈;揭露別人的過失惡行,比持矛揮戈傷害別人還要疼痛耐受。
(〔原注〕呂坤說:「聽到別人的長處就設法埋沒,或者歪曲別人居心不良;聽說別人的過錯就四處張揚,甚至添枝加葉,加重別人的罪責。這些做法都是會得罪鬼神的,我們要深深地戒止啊!」聽到他人的善行美德就懷疑,聽到別人的過錯惡行卻深信不疑,這樣的人,為人處事一定心存惡念,犯有惡行,而缺乏美德善心。)
99.盛者衰之始,福者禍之基。福莫大於無禍,禍莫大於邀福。
參考譯述:事物興盛到了極點就是它衰敗的開始,福慶常常是禍患的根基、源頭。沒有災禍就是最大的幸福,不擇手段、刻意地求福就是最大的災患。
故正心即是神,神與神相親,又何異乎!(圖片來源:Adobe Stock)
100.以仁義存心,以勤儉作家,以忍讓接物。
〔原注〕張夢複訓子云:古人有言,終身讓路,不失尺寸。老氏以讓為貴。左氏曰:讓,德之本也。處里閭之間,信世俗之言。不過曰漸不可長,不過曰後將更甚,是大不然。人孰無天理良心,是非公遒?揆之天道,有滿損虛益之義;揆之鬼神,有虧盈福謙之理。自古只聞忍與讓,足以消無窮之災悔;未聞忍與讓,反以釀後來之禍患也。欲行忍讓之道,先須從小事做起。余曾署刑部事五十日,見天大訟大獄,多從極小事起。君子謹小慎微,凡事只從小事了。餘生平未嘗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轉彎早耳。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此平生得力之處。凡事最不可想佔便宜。便宜者,天下之人所共爭也。我一人據之,則怨萃於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此餘數十年閱歷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
參考譯述:處世應仁愛有道義,時刻謹存心中;持家應勤勞節儉,家道才能長久;待人接物,一定要忍耐禮讓。
(〔原注〕張夢複教導子孫說:「古人有一句話,叫作『一生給別人讓路,自己走的路一寸也不會失去。』老子也推崇禮讓,以讓為貴。《左傳》說:『禮讓,是道德的根本。』街巷之內,按照世俗的說法,無非說:『不可助長別人的氣焰!』又或者說:『總是忍讓,以後會更加肆無忌憚。』這種說法大謬不然,根本不是這樣。哪一個人沒有天理良心呢?誰不懂是非公道?揣測天道的準則,『滿招損,謙受益』;揣測鬼神的法度,盈滿的使它虧損,謙遜的使它得到福佑。自古只聽說過忍讓可以消除災禍,沒聽說忍讓反而能釀成災難的。想要實行忍讓的美德,必須先從小事做起。我曾在刑部任職五十天,看到天下一些大爭訟案件或者是坐大牢的,多是從極小的事情引起的。君子應當謹慎小心,遇到事情要從萌芽狀態時就去防止和解決。我一生不曾受小人的侮辱,只有一個好辦法,就是很早就轉彎。常想天下的事理,忍受得小氣,才不至於將來受大氣;能吃小虧,才不至於將來吃大虧。這是我一生得益之處。凡事最不應佔便宜。便宜是天下人都共同嚮往爭奪的,我一人占了,就把眾人的怨氣集中在身上了;我丟掉了便宜,那麼眾人對我的怨氣就消除了。所以說一輩子失去便宜,才能一輩子得到便宜。這是我幾十年生活閱歷的心得之言,應當遵守而不要疏忽!」)
全文完
(來源:清・金纓,《格言聯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