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日前柯文哲在紐約大學舉行座談會。(梁珮綺/中央社)
【看中國2019年3月21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20日在美演說,指兩岸當前溝通有障礙、沒互信,並表示自己以開放及友善態度與中國溝通。「親美友中,是台灣最適當的國家策略」,不過對岸願意與台灣友好嗎?
柯文哲20日在此程訪美的重要一站華盛頓,於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發表演說,美國方面除有國務院人員到場聆聽外,包括民進黨駐美代表處主任彭光理(Michael Fonte)與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等也出席。
最適當的「國家戰略」是「親美友中」
中央社報導,柯文哲在演說中指出,台灣與中國間最大問題是雙方「沒有互信」,國民黨的「九二共識」是「一中各表」,但中國大陸只有「一中」;總統蔡英文雖說「維持現狀」,但是「你說什麼、做什麼,都沒有我(指中國)怎麼感受重要」,很大問題是「不管是國民黨與民進黨,和大陸方面是『完全沒有辦法對話』」。
他也指出,對台灣來說,最適當的「國家戰略」就是「親美友中」,以及擴展到「親美日、友中」。他指出,「台灣價值」就是在台灣已實現且和美國共享的許多「普世價值」,包括民主、自由、人權等。
他又說,台灣就像是「硬體中國製造、軟體美國製造」,台灣當前要考慮如何「生存(survive),而不是以小搏大(leverage)」,人民的福祉是最優先考慮,並再次提起以色列中猶太人與穆斯林持續百年的爭端為例,稱「我們不要幻想在很短時間內解決很多問題。」
BBC:僅提宏觀策略 留下一地問號
《BBC》報導,雖然柯文哲沒有明言參選總統,但他此行拜訪了白宮國安會與國務院、國務院代理亞太副助卿史墨客(Hanscom Smith)、國安會主管中、台與蒙古事務的主任簡以榮(Ivan Kanapathy)等美方官員,完成了此前「總統參選人訪美的標配行程」。《BBC》形容,「柯演講時使用的40頁白底黑字演示文稿PPT,以他的簡歷揭幕,讓這場演講顯得更像是一場政治面試了。」
報導指出,在談到兩岸關係時,柯文哲以醫患關係為例,「醫生對病人好,不一定得到病人友善的回應,但是99.5%的情況,」他又說,「活在世上,不要為0.5%放棄99.5%。」
不過,BBC指出,在宏觀的「親美日、友中」策略下,卻留下了許多問號,以及沒有任何具體政策的陳述。「在美中對抗之中,台灣如何能不被迫選邊站、與兩國同時保有友好關係?自稱抱持善意的他,打算如何建立兩岸互信?兩岸對台灣地位認定存在根本差異的這一難題,他提出的『五個互信』,能解嗎?」
BBC也重提,2016年至今,柯文哲曾多次以「僵局」形容兩岸關係,直言「兩岸之間最大的問題,就是已經沒有互信了」。
美國專家:陳述現實 但未提具體策略
主持研討會的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主任羅曼(Walter Lohman)向中央社表示,柯文哲是陳述現實情況,「中國就是台灣最近鄰居,台灣沒辦法搬家」,但這不代表中國怎麼說、台灣就要怎麼做,而必須認清的現實是,雙方得有某種「可運作的兩岸關係」。
他強調,在柯文哲演說中,沒看到有任何違反這一現實的陳述,但至於如何打交道、要有哪些妥協,是另一問題。
至於中國是否會願拋棄「九二共識」、以「兩岸一家親」與柯文哲對話,羅曼表示,自己不確定「兩岸一家親」是否就是柯文哲要與中國打交道的架構。「如果柯想追逐更高職位,中國應該會明智地與柯文哲打交道。中國同樣應該要與蔡總統打交道,但中國沒這麼做,所以不知道柯文哲與中國的模式,最後會是什麼結果」。
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前處長包道格(Douglas Paal)則對BBC說,19日多名美國智庫學者與柯文哲進行的閉門會議,對於如今及未來長期的兩岸情勢,柯文哲似乎有「實用主義、並非不切實際的」想法,給自己留下正面印象。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黎安友(Andrew Nathan)向BBC直言,對柯文哲提出的「兩岸一家親」持保留態度,至少台灣人在身份認同上與大陸人漸行漸遠,「如果中國將來變得更民主,或許台灣人才會認同和接近大陸,但現在我看不到『兩岸一家親』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