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清明時節的汴京景緻,是一幅傑出的寫實風俗畫。此圖乃仇英的仿本《清明上河圖》。
北宋的清明節還是寒食節的一環,而清明節俗受重視的程度超過了寒食節,據北宋《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的寒食第三節,即清明日:「清明節,尋常京師以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大……寒食第三節,即清明日矣。」北宋時已經形成清明節掃墓踏青兼賞樂、舒放身心的節俗,一連三天。
宋都城兒女 芳樹下野宴
《東京夢華錄》記載了盛況,清明節開始連三日城市人家皆出城上墳。北宋人掃墓兼春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擺起宴席般羅列杯盤、互相勸酬喝將起來,配著棗、炊餅、雞鴨肉卵,各種點心、名花、異果。赫然若現日本櫻花季的「花見」聚宴。同時,「北宋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載歌載舞,還有山亭裡扮戲的,活力肆放,到了暮色四合才踏上歸途。
南宋風土志《乾淳歲時記》和《武林舊事》都有記載清明:「尋芳討勝極意縱遊,隨處各有買賣趕趁等人,蓋輦下驕民無日不在春風歌舞中。」
戶外掃墓、踏青嬉春時,遊人如潮自然也就吸引了不少攤販覓商機的,此圖乃仇英的仿本《清明上河圖》。
嬉戲技攤歌舞戲班 八方雲集
戶外掃墓、踏青嬉春時,遊人如潮自然也就吸引了不少攤販覓商機的,西湖畔攤販雜耍歌舞伎班聚集成市,吃喝玩樂應有盡有,盡在春風中。
明代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就詳細記載清明節時,兩山連亙西湖波間的南宋都城,都人春遊嬉耍、活力飆放的盛況。清明日山間傾城車馬,西湖上畫舫隨波、日暮忘返。
蘇堤一帶桃柳濃蔭花間,間錯著各種雜耍技攤和歌舞戲班。從各地紛然叢集而來的,有走索、驃騎、飛錢、拋鈸、踢木、吞刀、吐火、躍圈觔斗、舞盤及諸色禽蟲之戲等等,外方還有各種演戲的優人、女妓、傀儡、蓮船戰馬、樂班歌吹,接踵承應,都來覓錢。這樣的盛況,連當今一般的歡慶節市都趕不上吧?
清人墳前賽紙鳶 清明斷鷂放災
清代人掃墓放紙鷂帶有一種禳災祈福的寓意,當時有俗諺「清明斷鷂放災」的說法。(以上圖片來源皆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到了清代,掃墓兼春遊放風箏成了時俗,見《帝京歲時紀勝》的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擔酌挈盒,輪轂相望」。那時,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各攜紙鷂(又稱紙鳶、風箏)和線軸,待祭掃完了,就於墳前施放紙鷂比賽。放紙鷂的人也在紙鷂上競巧,京製紙鷂極盡工巧,有的價值當時數金。
掃墓為何放紙鷂?暮春時節,天地清明春風柔,放紙鷂正是時候。清代人掃墓放紙鷂帶有一種禳災祈福的寓意,當時有俗諺「清明斷鷂放災」的說法,「斷鷂」諧音「斷藥」,人們將要禳除的疾病、災禍寫在風箏上頭,然後將風箏放上天際,等到風箏隨風高飛、遠飛後,就剪斷絲線,意為讓災病隨著紙鷂在風中消逝。「紙鳶」又諧音「子燕」,或許,清代在清明節放紙鷂(紙鳶),也是承繼了北宋寒食前一日,造「子推燕」插於門楣紀念介子推的一種化身?昔人高韜而去,今人似曾相識燕歸來!
在歷代的民俗志和詩卷中,保存了可貴的民俗記憶,展現著節俗歷史。今人清明節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可說是承襲了北宋以來的傳統。穿梭在歷史的織畫中,看當代的清明節俗,有延展,也有失落的,也繼續展現了不同的風顏。傳真的歷史留與人間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