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假說越來越持反對態度。(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假說越來越持反對態度,無論是動物器官的演化、「微進化」與「廣進化」的邏輯區別,現代生物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古生物學,都對進化論做出了否定,比如寒武紀生命不是慢慢進化而是一下子大爆發、史前文物所展示出的人類不是進化而是週期性發展,災難性事件和自然選擇,以及高度發達的史前文明等等現象,都證實了達爾文提出的進化假說是不成立的。
一、進化論不能解釋生物的許多器官的演化或特徵
進化論者認為許多痕跡器官,如人體的尾椎骨、盲腸、松果體均為生物「退化」的產物。尾椎骨乃是由猴子的尾巴退化而來,但按照進化論天擇的概念,除非能證明尾巴的存在是絕對有害的,才能使猴子遭到淘汰而演化出人來,然而因為尾巴長而遭全面淘汰的環境是不太可能存在的。
再者,尾椎骨是許多肌肉的附著點;盲腸是第二線的免疫器官;松果體與視覺有直接關係。若按照進化論,那麼現今人體的痕跡器官應該減少到零才對。
另外,許多重要性較低、不至於影響生物生存的器官或特徵仍有其特定功能,如眉毛、頭髮、人喜怒哀樂的表情、人的語言能力和人的長相。缺乏這些器官或特徵並不足使生物成為「不適者」而滅亡。對此,進化論者在解釋這些器官或特徵的造化過程上有著極大的困難。
許多較複雜的器官,如眼睛、耳、肺等,在生物尚未逐漸進化至完成時是沒有作用的,它們並不能看、聽、呼吸,因此在進化的過程中便沒有理由使該生物成為環境中的「適者」而保存下來。換言之,器官的功能須先顯現出來,才能使天擇發揮作用。
進化論無法解釋人體構造的奧妙精細。大自然界巧妙繁複的生命世界證明生命無法碰巧產生。例如,人體微血管總長可以繞地球赤道三圈,紅血球疊起來高度是聖母峰之高度的五十八點六倍,蜜蜂藉著比針還細的微小神經節,可傳遞並計算長距離的資訊和情報。從有生命的生物世界到浩瀚的宇宙星際所呈現「極高度的秩序」,證明生命是無法碰巧產生的。
二、進化論存在將「微進化」與「廣進化」相混淆等多種邏輯錯誤
進化論的一項重要錯誤是將生物的「微進化(microevolution)」,作不合理的延伸,認為超越生物「種」之界限的「廣進化(macroevolution)」亦可能發生。微進化可因突變或隔離而產生,可導致同種生物的差異性,是自然界存在的事實。
微進化(生物適者生存)的結果是使生物「更適應環境」,而非使生物「由低等變高等」,二者之間並無任何關聯。但是進化論者卻將二者混為一談,將「微進化」推導到廣進化「由低等生物進化至高等生物的改變」(如魚類進化至人類),其實二者根本是截然不同的。
進化論認為,生物的基因基本上很固定,但偶然間會產生突變,會產生與上一代略異的個體,並且此種特性又可以傳給下一代,因此代代相傳,差異性就愈來愈大,因此突變就是進化論的證據。然而,根據統計,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突變是不正常的、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
而且突變後的個體常常在自然環境中活不久,所以生物的突變只是少數,不是多數,突變是退化而不是進化。生物會有突變,然而也只是在大小、顏色等方面的改變,其基本構造仍無改變。
例如蛇可以因突變而成為全身雪白的蛇、果蠅可以因突變而成為大型果蠅、烏龜可以因突變而變成花殼龜……然而不管如何突變,這些生物仍然是原來自己那一種屬,不會變成高一等的其它種屬生物。
所謂的廣進化只是進化論者的假想,迄今為止並無任何證據。曾是進化論的重要理論根據的比較解剖學來論證進化,形象地說就是:「如果人是猿進化來的,人和猿就會有許多相近的特徵;因為人和猿有許多近似之處,所以人就是猿進化來的。」這種循環論證貫穿於進化論所有的證據之中,從邏輯上講根本就是站不住腳的。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教授詹腓力(Phillip Johnson),是譽為最有資格批判進化論的人。因為他曾任美國大法官華倫(Warren)的助手,他的專長是分析明辨律師在辯論時所用的詞藻和邏輯。當他讀到進化論的文獻時,馬上發現裡面充滿邏輯上有問題的雄辯與遁辭。
所以他以法官的身份,多次質問:「我們怎樣才能知道『進化論』是真實的、確鑿的?證據何在?」他在自己寫的一本書《審判達爾文》(Darwin on Trial)中做了這樣的總結:「化石向我們展示的都是突然出現的有機體,沒有逐步進化的任何跡象……這些有機體一旦出現,基本上就不再變了,哪怕過了幾百萬年,不管氣候環境如何變化。如果達爾文的理論成立,這些條件本應該引起物種的巨大變化。」
三、現代生物遺傳學否定進化論的證據
達爾文的進化論是一套漸進式(Gradualism)的理論,其認為:自然選擇必須靠極度微小、並對生物有利的遺傳改變,長期不斷地積累才能發揮作用。他給賴爾(Charles Lyell)的信中說:「如果我的自然選擇論必須藉助……突然進化的過程才能說得通的話,我將棄之如糞土。」
「如果在任何一個步驟中,需要加上神奇的進步,那自然選擇論就不值分文了。」主張進化論的人說,每次的遺傳改變必須是極其微小甚至是不能覺察的改變,經過漫長的自然選擇,動植物才漸漸進化出新種來。
高等動物是由低等動物進化而來,生物界全體的關係好比是一棵大樹,同出一源,低等的生物好比樹根,高等的種類好比樹枝,如此這般,進化是連續不斷的,漸漸改進的。這是生物學上有名的「進化樹」。
進化論者將各種生物彼此之間的歧異當作是由連續微小的差異逐漸累積而成的,此假設稱之為「逐步變異」,因為目前在遺傳學上所發現由突變或基因重組造成的差異都不會太大。
如果生物可借逐步變異產生「種」以上的差異(如狗與牛之間差異)的話,那麼現今地球上的生物應當不可能進行「分類」,並且應當有許多半狗半牛或半狗半貓的生物存在,猿人也應該存在地球上而不會絕種,而不該只有猴子和人存在才對。然而事實卻是,萬物各有所屬各從其類的。
許多學者從基因突變發生的機率出發,計算出了產生新物種的機率,發現小得驚人。
美國生物化學家貝希以血液凝固的一系列生物化學機製為例,講述如此複雜精密的生命現象不可能是進化出來的。其中一個蛋白產生的機率是1/10的18次冪,至少需要100億年才能發生。如果同時進化出和它相互作用的蛋白,機率就是1/10的36次冪……他說:「很可惜,宇宙沒有時間等待。」
中國也有學者給出了基因突變產生新物種的機率公式:P=(M.C.L.B.S)N。M為一個物種的某個體發生了突變的機率(只有1/1000);C為突變基因與自身其它基因在不同層次的產物上可以相容的機率(寬鬆估計1/100);L表示在生存競爭中該個體能夠存活,且有繁殖的機會(1/10);B表示該突變恰好有縱向進化的意義,即是有益的的進化(事實上絕大多數突變都是有害的,姑且估計為1/1000);S表示突變基因在種群中能夠穩定下來並擴大的機率(1/100);N表示新物種的出現需要一系列的基因的個數,假設要10個(N=10,事實上新物種比舊物種基因差異的個數遠大於10個)。
這樣進化一個新物種的機率為:P=(1/1000•1/100•1/10•1/1000•1/100)10=10X10的11次方。假定此種群每年繁殖1000代,每代種群個體總數為1010(估計),相應的進化一個新物種所需要的時間要10的97次方(年),而目前認為的宇宙的年齡只有200億年(2X10的10次方年),可見通過基因突變產生新種幾乎是不可能的。
例如,馬的演化所需的突變約需一百萬個連續的有益突變,每個突變僅有十萬分之一的機會。我們若提升機會至二分之一,則馬的演化成功的機會是二的一百萬次方分之一,或是十的三十萬次方分之一。
在統計學的計算上,機會小於十的十五次方分之一的事件,通常視為不可能發生。換言之,突變不可能使生物由低等進化至高等。
另外,各種生物具有不同套數的染色體,如小麥有十四套,玉蜀黍有十套,人有二十三套染色體。這些染色體數目的差異在生物進化的過程如何造成,是一項非常難以解釋的問題。
目前遺傳學上染色體四種結構發生突變的現象:缺失、重複、顛倒、移位,均無法使染色體的數目發生改變。
四、分子生物學研究否定進化論
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的深入發展,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進化成了一個新方向。開始人們認為用生物分子的序列差異可以推算進化的時間,比較分子的差異程度,可以確定進化關係。這成了進化一個有利的證據。
然而,進一步的發展卻搞亂了進化體系。因為研究不同分子的序列會得出不同的進化譜系。98年Science雜誌上,分子遺傳學家彭尼斯(Elizabety Pennisi)指出:「按照新順序的微生物基因組相比較,就使整齊的生命之樹陷入混亂,從而對所有生命的分類引起了懷疑。」
費爾德曼(Robert Feldman)總結道:「用什麼樣的基因,就會產生什麼樣的進化位置。」如果進化是事實,必然存在一個有序的演化過程,可是分子生物學的深入研究卻表明不存在這樣的進化體系,完全是混亂的關係,那麼進化怎麼可能存在呢?
五、古生物學證據的缺失
首先的挑戰來自於考古學發現。如果生物的產生真的如達爾文進化論那樣,從一種簡單低等生物進化到另一種複雜較高等生物,中間必須經過無數代具有微小差異的不同形態的生物,但是,迄今為止,考古學並沒有這樣的發現,任何種類的生物都是各從其類,找不到任何中間生物。
進化論說動物演化過程是這樣的:原始的單細胞微生物、多細胞微生物、海中低等生物、有殼生物、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靈長類、猿、人類。
考古從來就沒有發現介於兩類之間的生物,那麼從一類進化到高的另一類,是如何慢慢進化的?如何解釋這些「失落的環節」?
Green和Goldberger曾就生命起源理論表示:「高分子與細胞間的過渡是一個奇妙的跳躍,超出了可檢驗的假說範圍。這方面都是猜測。」
然而現實情況是,進化史的四分之三是空白而沒有內容的,並無更早化石證據來證明現有最古老的生物是演化而來,乃是像變魔術一般地出現。
我們從普遍存在化石缺環的現象;許多化石出現的次序彼此顛倒(高等化石出現在較古老的地層);生物化石的構造和特徵紛歧,難以尋索出演化上的共同關係。
如果按時間順序排列古生物學的全部發現,得到的結果足以否定進化論了。考古學家克萊默和湯姆森在《考古學禁區》中列舉了500個確鑿的與進化論相悖的事例,那是幾萬、幾十萬、百萬、千萬甚至幾億年前的人類文明遺蹟。
地層中化石的研究也告訴人們:物種的發展是很短時間內大面積突然出現的,經過發展繁榮,再到大毀滅,殘留的和新出現的物種再這樣發展,週而復始。
例如,經過100多年的考古發現,如果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那麼從類人猿到今天人類的各個階段歷史時期,都應該有其特徵的證據——包括各階段的化石和相應的文化遺址、工具等。
可是類人猿時代的化石找到了,人類的化石找到了,而從類人猿進化到人類中間階段的化石卻沒有。如果這樣的話,所謂人從類人猿進化來的假說只能成為空中樓閣。
1892年「嘉伯人」的例子曾經轟動一時。考古學家杜波瓦在嘉伯發現了一塊很像猿的頭蓋骨的骨片,在40英呎以外又發現了一塊大腿骨。
所以他說,顯然這是屬於同一個生物的。這個生物像人一樣直立行走,又具有猿一樣的頭骨,這一定就是那個過渡環節。但後來證實這分別屬於是一百萬年前一起生活在嘉伯的一個猿和一個人。
由唐納德‧喬漢森在東非大裂谷發現的「露西」,曾被認為是早已消失的人和猿的共同祖先,但現在科學家已經鑑定其為一種絕種的猿,屬於「南方古猿阿法種」,跟人沒有關係。
所謂的「古人類」化石的證據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極少數人真正得到化石或圖片。其中不乏以假亂真的證據。
例如,儘管南方古猿臀部不支持直立行走的證據,而且它們的腳的骨頭都像猿的彎曲,它們仍然會被通常用來顯示是人類直立的化石證據,這是對事實的公然歪曲。下顎和牙齒也是最常見的保存下來的靈長類動物的化石。內布拉斯加男子(Nebraska Man)的牙,後來發現來自於一種已滅絕的豬。
六、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令人費解
在長達38億年的化石記錄中,最令人費解的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Cambrian Life's Explosion)或稱作「寒武紀生命大爆炸」(Cambrian Life's Big Bang),指絕大多數動物門類在寒武紀就像爆炸一樣突然出現。1909年華克(Walcott)在加拿大的伯基斯頁岩中,發現多種海洋動物的化石在寒武紀時代突然大量出現。
到了九十年代初,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及專家陳均遠等將他們研究雲南省澄江縣化石的成果,用英文介紹到西方。「動物大爆炸」開始震動世界。美國《紐約時報》稱之為二十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澄江現有「化石聖地」之稱,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國際重點保護區。
「中國澄江化石群」的考古發現引起世界媒體的強烈關注,震驚考古、生物學界。澄江化石群屬於早寒武世化石(前5.5億年),此外在加拿大布爾吉斯發現中寒武世的頁岩(前5.3億年),其中也有生命「爆發」的大量地質資料。
可見,在寒武紀(約前5.7億~前5億年),幾乎所有的已知動物門類都有了各自的代表。而在寒武紀之前,不僅多細胞生物化石非常稀少,而且在以埃迪卡拉動物群為代表的、迄今所發現的新元古代的各種化石中,尚無一種可以確認為已知動物門的祖先。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動物門類是在寒武紀突然出現的,按照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寒武紀出現多細胞動物必然在其前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早期演化過程,然而事實上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找到任何這個中間演變過程的證據。化石記錄不完全嗎?但是要知道化石記錄是隨機的,為什麼單單就漏掉了中間環節呢?
澄江化石群的年代比加拿大伯基斯頁岩更早,是世界最古老的動物化石。除了種類繁多之外,保存特別精美。除了動物的肢體、觸毛等微細分枝清楚可見之外,軟組織的標本如水母類,連口部、腸臟、神經、水管等都保存了下來。全球各地化石罕能媲美,任何古生物學家看見都歎為觀止。所以,這些最古老的動物化石蘊藏了動物出現過程的重要信息。
最近國際學者考察了澄江石層,用最新方法鑑定地質學上寒武紀與「前寒武紀」的界線,並且確認在寒武紀之前,地球上還沒有任何複雜的動物出現。但是到了寒武紀的初葉,五億三千萬年以前,突然在澄江帽天山的黃色石層中,出現了許多類不同體型的動物化石。
從海綿、水母、觸手類、蟲類、天鵝絨蟲、腕足類、各種節肢類,到最高的脊索或半脊索動物(雲南蟲),另外還包括了很多現今已經滅絕、形狀「古怪」的動物,共有三十五門至三十八門。綜合全世界發現的寒武紀的化石,共有五十多門。那麼多不同的動物門突然同時出現,並且完全沒有留下任何進化或演變的痕跡,故名「動物大爆炸」。
根據百年來流行的達爾文進化論學說,生物應經過長期緩慢的演變,累積極微小的變異,再加上自然環境的選擇,才能由一個生物「種」逐漸進化成兩個、四個……然後才有新的「屬」、新的「科」,最後才產生新的「門」。
澄江化石顯示的生物演化過程卻是:在同一環境中,比現在更多樣化的動物,有五十多門突然同時出現。達爾文漸進學說,非但不能解釋這突發性的現象,更不能解釋為什麼這些不同動物門一次同時出現之後,又有減無增。
進化論大師顧特首先承認這些矛盾,並用「神秘中的神秘」來描述這個現象。幸而科學界並未盲目接受。
以詭辯捍衛達爾文及漸進主義而著名的道金斯說:「這批化石好像是有人故意放進石層中一樣。」《人民日報》海外版95年5月25日報導澄江化石受世界著名古生物學家注目,並說:「寒武紀『生命大爆炸』是全球生命演化史上突發性重大事件,現代生命的多樣性起源於此……對其深入研究,可能對傳統的達爾文進化論是一個動搖。」
該項報導十分中肯,令人敬佩。堅持唯物、無神思想的《人民日報》刊登進化論「動搖」的文章,耐人尋味。1995年7月19日《人民日報》又發表〈向進化論挑戰的澄江化石〉一文。作者丁邦傑指出,達爾文進化論的中心論點是:生物種是逐漸變異的。但是距今5.3億年的寒武紀早期,地球的生命存在形式突然出現了從單樣性到多樣性的飛躍。(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