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飲食控制,才能穩定血糖,維護身體健康。(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想要控制好血糖,除了遵循服用醫師開立的藥物與適度規律的運動之外,平日應做到「少油、少糖、少鹽、多纖」(3少1多),透過良好的飲食控制,才能穩定血糖,維護身體健康。
糖尿病最重要的就是控制血糖及監測其合併症狀況,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會導致全身大、小血管及神經系統病變,造成失明、截肢、腎臟病等合併症的危害。平時可以透過體重控制、規律運動、戒菸、定期監測血糖,瞭解自己的血糖狀況,並與專業醫師、營養師配合,依據疾病管理之個別需求,調整藥物使用和飲食,可有效控糖,延後或避免合併症的發生。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杜思德理事長指出,食物是影響飯後血糖的重要關鍵,而根據國內糖尿病衛教門診發現,年輕人和高齡者在飲食習慣各有不同的迷思,世代的差異導致不同的控糖障礙,除偏食外,兩代之間共同的問題便是對於低GI飲食缺乏正確認識,杜理事長進一步提醒病友選擇低GI飲食,避免飯後血糖劇烈波動,降低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
想要穩穩控糖就從培養正確飲食習慣及積極控制「飯後血糖」做起,鼓勵病友在家能嚐試自己動手準備低升糖美味料理,只要遵照食譜建議,糖尿病患者也能「食」在安心!
飯後血糖飆高,併發症跟著來,「低GI飲食」成關鍵。(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飯後血糖飆高 併發症跟著來 「低GI飲食」成關鍵
杜思德理事長指出糖尿病患者需長期遵守控糖穩穩三原則「飲食控制、積極治療、運用支持照護系統」,其中,良好的飲食控制是管理血糖的重要關鍵!
許多糖友天天都測量空腹血糖,但糖化血色素卻依然超標,就是忽略了「飯後血糖」的重要性,飯後高血糖更是造成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恐怖危險因子,飯後血糖直接受飲食影響,所以吃對食物很重要,只要挑選以低GI食物取代高GI食物,就能減緩糖類的吸收速度,不讓血糖波糖劇烈起伏。
兩代控糖迷思大不同
年輕人嗜甜、易吃膩、無法分辨低GI食物。根據鹿港基督教醫院糖尿病衛教門診發現,年輕人與高齡者的飲食迷思差很大!年輕人最無法抗拒甜食誘惑,像是時下流行的珍珠奶茶等飲料、蛋糕,這些食物多為澱粉,如醣類攝取量多,容易造成飯後血糖升高,甜品中的糖漿、煉乳、甜度高的水果也屬於高GI食物,食用後也很容易使血糖升高,必須小心控制分量。
老年人吞嚥困難,喜流質食物,營養失衡更傷身。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陳紋慧副祕書長補充說明,年長者因生理功能的改變而產生更多的飲食控制困難,常見就是牙口不好的問題,所以多偏好食用易消化、軟爛好咀嚼的食物,如鹹粥、濃湯和羹類等傳統食物,這些澱粉過度糊化的食物更易使血糖飆升,勾芡後的食物油脂、鹽分及糖分都較高,所以GI值也較高,建議要適量攝取,並且搭配一些低GI的食物一起進食,就可幫助改變血糖吸收的速度。有些年長病患常喝果汁來取代新鮮水果,沒想到卻造成血糖飆升,原來是因為天然的果汁中不含膳食纖維,通過腸胃的速度快,因此吸收也快。
除了控制飲食之外,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呼籲病友定期就醫追蹤檢查不可少,建議病患可按醫師指示使用可降飯後血糖的藥物、速效混和比例較高的胰島素,更積極管理飯後血糖來達到糖化血色素的控制。
糖尿病該怎麼吃
只要抓緊「均衡健康飲食」、「規律運動」與「按醫囑用藥」三大原則,就能幫助控制血糖,病患也能安心地吃飯。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糖尿病飲食沒有什麼撇步,就是以均衡飲食為基礎,進而達到促進健康目標。患者常以為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飯、吃澱粉類食物,這種想法並不正確;無論有無罹病,都必須攝取足夠熱量,並選擇高纖類全榖雜糧等有益身體健康的澱粉類食物,以代替白飯、白麵條等精緻澱粉類食物。
依循3原則 控糖效果更提升
蘇秀悅分析,糖尿病飲食就是健康飲食,但因糖尿病患者中,體重過重、肥胖比率佔60%之多,因此熱量控制就顯得格外重要。以上班族為例,每公斤體重約需30大卡熱量。
對體重60公斤的人來說,一天便需要1800大卡熱量;想減重的人,得每天減少500大卡熱量。醣類以高纖的全榖雜糧為主,多吃蔬菜及適量水果。在三大營養素的分配,則依病人血糖血脂、腎功能等狀況做不同比例的調整。油脂盡量選擇橄欖油、芥仔油等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油脂,蛋白質則可多選擇植物性蛋白質或白肉。
在「規律運動」方面。糖尿病人應每週運動150分鐘以上,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若時間不允許,可採用分散累積方式運動,運動應做到有效運動,才能對健康有幫助。光靠散步運動量不太夠,需要快走到會喘、流汗程度,才能真正發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