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美國空軍飛虎隊與國軍飛行員組成中美聯合空軍。(網絡圖片)
中共爲了煽動民族情緒仇視外國,刻意製造了許多「假想敵」。其中美國就經常被中共稱爲是中國的敵對勢力。然而,假如美國是中國的敵對勢力,下面的七件事中共卻無法解釋。
一、為中國培養第一批國際人才
洋務運動時期,開明人士為推動教育進步,奏請朝廷挑選聰慧幼童赴歐美留學。在大臣容閎的極力推動下,清廷決定派遣幼童赴美,學習外語、科學以及技藝。
1872年夏,第一批留學生到達美國,30名幼童平均年齡不足15歲。清朝前後共派遣四批共120人,計畫完成學業時間為15年。
抵美後的幼童,先由美國老師負責教養監護,英文合格的直接進入美國學校。
中國留美幼童紀念學會會長高宗魯在文章中寫道:「中國幼童與美國家庭共同生活,水乳交融,對促進民族感情貢獻良多,影響源遠流長。」
借由這120人,美國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國際人才。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民國初期國務總理唐紹儀皆在此列。後因頑固派官員的阻撓和破壞,清廷於1881年9月下令召回全部留學生。僅有2人完成學業,其中有一名耶魯畢業生,他的名字叫詹天佑。
二、庚款留學生和清華大學
1900年義和團拳亂,北方多省掀起殺人狂潮,引發11國聯軍佔領北京。簽訂《辛丑條約》時,美國遏制了列強瓜分中國的企圖,並主張減免中國的賠款。
按條約規定,清朝賠償各國損失共計4.5億兩,其中美國3200萬餘兩,折合美金2400多萬元。1904年,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向清朝駐美公使梁誠表示:「美國得到的賠款過多」,願意退還,但這筆錢不該交由中國官員使用,而該用於贊助中國教育。
1908年1月,美國國會批准總統羅斯福的請求,將賠償減至1300萬,餘款退還中國。清朝外務部回函予以致謝,表示將用賠款派遣留學生。在美國的帶動下,各國陸續減免中國賠款。
自1909年開始,中國以此款項資助留美學生,史稱「庚款留學生」,胡適、趙元任、竺可楨、梅貽琦均在此列。為培養留美預備生,建立清華學堂。自此,美國成為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
三、為中國興辦學校
1949前中國有許多大學是由基督教或天主教會創辦的,其中有幾所當時的世界級大學。美國基督教團體堪稱最大功臣。
1.燕京大學:1919年由英美兩國基督教教會創辦於北京,司徒雷登任校長。曾與哈佛大學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學社,享譽世界。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環境最優美的大學之一。冰心、周汝昌出自燕大。
國民政府遷臺後,燕大香港分部併入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在大陸的資產由中央政府接管,校舍由北京大學接收。1952年院系調整,燕大停辦。文、理科多併入北京大學,工科併入清華大學,法學、社會學系併入北京政法學院(今中國政法大學)。
2.齊魯大學:誕生於1864年(清同治三年),由英、美、加拿大基督教教會籌款開辦。老舍、錢穆、顧頡剛、馬彥祥等學術名家先後在此執教。醫科實力最強,和燕大並稱「南齊北燕」。1952年因院系調整解散,學科分別併入山東大學、山東師大、南京大學等,校園舊址為今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校史由山東大學醫學院繼承。
3.金陵女子大學: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1915年由5個美國教會聯合創辦。校址為南京東南繡花巷李鴻章花園舊址,首任校長為德本康夫人。1930年更名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日佔期間,該校庇護了一萬多名中國婦孺,美籍教授沃特琳居功闕偉。
1951年與金陵大學合併,1952年院系調整,主體併入南京大學。
4.金陵大學:由美國基督教會美以美會在南京創辦。教育家陶行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哲學家方東美、文學史家程千帆等著名校友出自於此。第一個向中國政府請求立案並獲批准的教會大學。1951年與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合併,改建為公立金陵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被撤銷建制,主體併入南京大學。
5.聖約翰大學:中國首個全英語授課大學,以「光與真理」為校訓。有「東方哈佛」和「外交人才養成所」之稱,創下民國教育多項第一,尤其是在體育教育上遙遙領先。培育出顧維鈞、宋子文、嚴家淦、林語堂、鄒韜奮、榮毅仁、貝聿銘、張愛玲、周有光等一大批聲名顯赫的校友,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傳奇。1952年因院系調整解散,院系分別併入華東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交通大學、上海第二醫學院、上海財經學院、華東政法學院,校址劃歸華東政法學院。
6.之江大學:由基督教美北長老會和美南長老會在杭州創辦。1952年因院系調整解散,院系拆分至浙江師範學院、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之江大學宣告結束。
7.嶺南大學:前身為格致書院,由美國基督教長老會於1888年在廣州創辦。1927年4月學校宣布停辦。1952年院系調整與中山大學及其他院校合併,組成現在的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
8.華西協和大學:1910年由英、美、加三國基督教會的5個差會在成都開辦,市民稱之為「五洋學堂」。1952年院系調整被肢解。80年代改成華西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為華西醫院。2000年併入四川大學。
四、支援中國反法西斯戰爭
1941年7月美國開始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當時日本98%的石油要靠從美國進口,因此幾乎將日本置於死地。12月日軍鋌而走險偷襲珍珠港,隨後美國對日本宣戰。
陳納德將軍招募組建美國志願航空隊,也稱飛虎隊,1941年8月1日正式成立。1941年12月到1945年9月,飛虎隊擊落和炸毀日機2600多架,擊沉擊毀敵艦44艘,擊斃日軍66700多人。
中國軍隊裝備落後,日軍已經佔領中國東部大片土地及東南亞各地,為打破對中國的戰略封鎖,美國於1942年5月至1945年9月開闢的「駝峰航線」,被稱為「死亡航線」。這是二戰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略空運航線。中美雙方先後投入飛機2000多架,空運物資73萬噸,人員33477人,飛行總時間150萬小時。在南京航空烈士公墓,葬有美國2186名美國援華飛行隊隊員。
五、制止蘇聯對中國核打擊
1969年3月,中蘇兩國軍隊在珍寳島發生三次武裝衝突。蘇聯領導層反應十分強烈,強硬派主張動用在遠東地區的中程彈道導彈,攜帶當量幾百萬噸級的核彈頭,對中國的軍事政治、大城市等重要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核切除打擊」。
8月20日,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在華盛頓緊急約見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通報了蘇聯準備對中國實施核打擊的意圖,並徵求美方意見。美國政府大驚失色,決定向中國發出警告。為降低蘇聯的反彈,假裝情報被泄露。8月28日,一則小報《華盛頓明星報》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則消息,題目是「蘇聯欲對中國做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接著美國政府向蘇聯表示:只要有一顆核導彈離開蘇聯國境,美國就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蘇聯所有城市都在美國的核導彈打擊範圍之內。
六、支持中國改革開放
1979年鄧小平訪美,在美國的帶動下,各國紛紛與中國建交。中國告別了1949以來的封鎖和自我封鎖,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直接受益者。
外部世界對中國產生的衝擊並不僅限於物質層面,民主、法治、人權、限政等觀念,讓中國人得到了新的啟示,看見了新的希望。
七、支持中國加入世貿
中美建交後,美中貿易一直延續1979年中美建交後簽訂的《中美貿易關係協定》,對中國給予最惠國待遇。90年代兩國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達成協議,美國在2000年通過了對華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立法,此法案2002年1月生效,維持對中國的最惠國待遇,中國政府承諾逐步開放市場。自此,中國得與世界市場對接,網際網路、好萊塢大片也因此進入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