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何獨愛《楓橋夜泊》?(圖)


寒山寺法堂。(圖片來源:螺釘/wiki/CC BY-SA 3.0 )
寒山寺法堂。(圖片來源:螺釘/wiki/CC BY-SA 3.0 )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代表作,全詩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但因其意境清遠、幽美絕倫,歷來為人所稱道。詩中所描繪的江南水鄉夜景之幽美,羈旅遊子之愁思,更是情味雋永,引發無數人的共鳴。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張繼

隨著《楓橋夜泊》的走紅,原本寂寂無名的楓橋、寒山寺也隨之聲名遠播,成為蜚聲中外的旅遊勝地。作為唐詩中的佳作,《楓橋夜泊》廣為流傳,至今已有數十個版本的英本譯作,甚至傳至日本,編入教科書中。以致「凡日本文墨之士,見則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

關於張繼的生平事跡,史書上對其記載甚少。新舊《唐書》中也沒有他的列傳,大概是因他的官宦不顯,因此他的生卒年、籍貫和仕宦生涯都比較模糊。宋代的《新唐書・藝文志》有寥寥數語:(繼)字懿孫,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一說南陽)。大曆末,檢校祠部員外郎,分掌財賦予洪州。宋人計有功在《唐詩紀事》中補充了一句:登天寳進士第。張繼的別名、籍貫和仕途經歷才有了大概的信息。

和張繼同時代的唐詩選家高仲武在其《中興間氣集》中記載道:員外累代詞伯,積習弓裘。其於為文,不自雕飾。及爾登第,秀髮當時。詩體清迥,有道者風。如「女停襄邑杼,農廢汶陽耕」,可謂事理雙切。又「火燎原猶熱,風搖海未平」,比興深矣。

可見,張繼家世代皆有文韜武略,張繼在詩文上也有很高的造詣,高仲武這本集子選錄的是唐代宗大曆年間的二十六家詩人,張繼名列其中,在當時已是成名的傑出詩人。

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對張繼的生平事跡有了較詳細的記載:張繼,字懿孫,襄州人,天寳十二年,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與皇甫冉有髫年之故,契逾昆玉。早振詞名,初來長安,頗矜氣節……嘗佐鎮戎軍幕府,又為鹽鐵判官。大曆間,入內侍,仕終檢校祠部郎中。繼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亦嘗領郡,輒有政聲。詩情爽激,多金玉音。

張繼是唐肅、代宗時期的詩人,安史之亂爆發後,張繼來到越中避難,《楓橋夜泊》大致作於這一時期。天寳十二年(753),張繼進士及第,兩年後,恰逢安史之亂爆發。

可以想像張繼從長安一路奔逃,在某個月色朦朧的秋夜裡,途徑蘇州。船經楓橋之時,恰逢月色西沉,驚起一片夜棲的寒鴉。鴉群的啼叫聲在淒涼的夜裡此起彼伏,滿天的寒霜恰在這時簌簌而下,寒氣隨即籠罩了整個秋夜。而此時水邊林旁,橋下舟中的詩人獨對江面星星漁火,江岸秋楓如墨。不由得滿懷愁思,抱愁而眠。

此時他的心中或許在想:十年寒窗之功,一朝及第登科,本以為能一展宏圖,大施抱負,卻趕上了安史亂起,真是時運不濟,造化弄人。正在他愁腸百結之時,寒山寺的鐘聲卻在此時突然敲響。鐘聲越水而來,在淒涼的夜裡顯得格外震撼人心,一聲聲敲打著他的靈魂,也擊碎了他的哀愁。

他凝思之下,在船艙中鋪開紙筆,藉著微弱的燈火寫下了二十八個字: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一千兩百多年過去了,人們早已忘記當年科舉榜單的名字。但《楓橋夜泊》卻流傳千古,人人傳誦。公元753年,鑒真大師東渡弘法,在傳播中國佛教和文化的同時,寒山的300多首詩作也流傳到了日本,深受日本僧人的喜愛。而《楓橋夜泊》在寒山寺中刻有詩碑,又兼意境幽寂清遠、靜謐清寥,深得日本人喜愛。

抗戰時期,日軍對寒山寺的文物就窺伺已久,尤其是《楓橋夜泊》的詩碑。日軍的司令官松井石根還曾策劃了一起「天衣行動」,企圖將詩碑運回日本,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日本人對寒山寺卻戀戀不忘,甚至模仿蘇州的寒山寺。他們在東京也建造了一個寒山寺,並且刻有同樣的詩碑。



責任編輯:徐雲楓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