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見龍繪于謙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于謙(1398-1457),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號節庵。他是明朝的抗敵名將,戰功赫赫,政績卓著。歷任兵部右侍郎、巡撫、兵部尚書等要職。為人正直廉潔,剛正不阿,受人敬重。
兩袖清風的「救時宰相」
據說,于謙一生下來就與眾不同:哭聲特別響亮,到滿月時,已是容貌秀偉。鄰里一些老人見了後,忍不住讚嘆:「這個孩子相貌如此出眾,將來必成大器,可惜我們已年老力衰,不能看到他將來的顯達了。」于謙七歲時,有個和尚給他看相,驚訝地說:「他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後來,于謙臨危受命,保衛北京,果應其言,「救時宰相」之名由此而來。
于謙非常關心民生疾苦。在任兩省巡撫期間,被百姓們擁戴之如同父母,尊稱為「于龍圖」,二省流傳著讚頌他的歌謠,讚曰「天遣恩官拯二方」。
當時地方官員進京,都會攜帶重金或土特產以用來攀求權貴。而于謙每次進京,總是兩手空空,從不送禮行賄。因為蘑菇和線香是河南當地的土特產,所以有人勸他即使不送金銀珠寳,也應該送一些土特產。于謙舉起自己的雙袖,笑說自己帶去的只有清風,並賦詩一首,名為《入京》: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閭閻」是指百姓居住的巷裡,意為免得百姓們說長道短。後人用來讚美清廉品行的「兩袖清風」一詞正是源於此。
于謙雖然身居要職,但力奉儉約,家中的房屋簡陋得只能遮蔽風雨,除了封存著的皇帝賞賜的蟒袍、劍器等物品外,沒有一件貴重東西。皇帝在西華門附近賜他一所大宅第,他說:「國家多難,臣子怎敢貪圖享受呢?」堅辭不受。
于謙雖立有大功,但卻從不談自己的功勞。在一次戰事中取得很大勝利,武將石亨的功勞次於于謙,因此被封為世侯,他有些內愧,於是上書推薦于謙的兒子于冕。皇帝詔于冕到京的詔書已下,而于冕辭謝不來。于謙說:「國家多事,臣子義不得顧私恩。」堅決表示:「決不敢以子濫功。」
忠心義烈的于謙
少年時的于謙就非常敬佩文天祥的氣節,懸文天祥像於座位之側,幾十年如一日。他時常以歷史上的忠臣義士自勵,不屈服於權勢,一生剛正不阿。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于謙有一首流傳千古的名作《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一作:千錘萬擊出深山;粉身碎骨渾不怕)
石灰是古代建築,粉刷牆壁的材料,它取自山中的石灰岩燒煉而成。詩中說,石頭經過千千萬萬的敲擊,離開了深山後,又投入了熊熊烈火的燒煉,對石灰而言,這不算什麼,即使換來粉身碎骨都不怕,心中想的只是把清白的顏色留在人間。
據說這首《石灰吟》是于謙十二歲時寫下的。他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要留下一身正氣,「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的堅定信念,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懼的氣魄。
他還寫有一首詩歌《北風吹》:
北風吹,吹我庭前柏樹枝。
樹堅不怕風吹動,節操棱棱還自持,冰霜歷盡心不移。
況復陽和景漸宜,閑花野草尚葳蕤。
風吹柏枝將何為?北風吹,能幾時!
北風吹,能幾時!(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柏樹的枝幹堅挺,歷盡了冰霜侵襲的嚴冬,堅貞意志始終不移,何況陽春已至,光景將更加適宜。任你北風肆虐地吹吧,又能吹多久?
字裡行間透露出的是凜然正氣,不畏艱難險阻堅持原則的無畏精神,這正是于謙一生的做人準則。
于謙生性正直有才華,但由於明英宗寵信宦官,朝政腐敗,蒙古瓦刺軍乘機入侵,英宗兵敗被俘。于謙臨危受命,輔佐景帝固守北京,粉碎了敵人的進攻。後來英宗復位,于謙卻遭奸臣陷害,蒙冤而死。一時間,誹謗之聲不絕於耳,好像真是千古罪人。
然而歷史是公正的,害死于謙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這三位復辟「功臣」先後得到報應,下場一個比一個慘。真應了那句古話「天理循環,報應不爽」。于謙蒙冤於一時,卻垂名於後世,成為千古傳頌的英雄。
于謙死後被葬於西湖三台山麓,與岳飛墓遙相對應。清代袁枚有詩讚曰:
「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入丹青即畫圖。賴有岳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忠魂義骨,千古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