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人造肉,比養豬快幾萬倍你敢吃嗎?(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正如越來越多的食品添加劑佔據人類的味蕾,「培育肉」的普及,也將是大勢所趨。
「素雞不是雞」,本以為這是中國人獨有的智慧,直到有人搞出了「人造肉」漢堡。
之前,漢堡王在美國的59家門店開售人造肉漢堡。緊隨其後,食品巨頭雀巢也公布了人造肉漢堡包的計畫。
人造肉正在成為潮流,更是受到比爾·蓋茨、李嘉誠等億萬富豪的追捧。
這是人類的幸運,還是悲哀?
1、以假亂真,何為人造肉?
人造肉主要分類兩種:一種是素肉,一種是培育肉。
素肉指的是以植物為原料,儘可能地模模擬正肉類的味道和營養成分。
中國是這方面的高手。早在中國宋代,陶谷在《清異記》就記載了用豆腐作為素肉的飲食文化。我們常吃的傳統豆制食品素雞,就是以素仿葷,口感與味道像極了原肉。
漢堡王推出的人造肉漢堡,用的是「素牛肉」,製作思路與素雞類似。不同之處在於,製作方法更高級。
素雞的原材料是豆腐,「素牛肉」則是把豌豆蛋白和椰子油組合在一起,製成素肉餅。為了在口感上模仿得更像,素肉餅還添加了一些改性的小麥澱粉和馬鈴薯澱粉。「血紅素」的加入,彌補了顏色和香氣的不足。
這些精細化的神操作,讓人造肉漢堡足以以假亂真,連漢堡王的員工都分不清。
當前,最引人關注的是「培育肉」。
如果說,「素肉」是用植物蛋白質「拼」出來的,那麼,「培育肉」則是用動物細胞「種」出來。
以培育人造牛肉為例,分為四步。
第一步:對牛進行活檢,獲取活的肌肉組織。
第二步:從肌肉組織中分離出幹細胞。
第三步:把幹細胞放入生物反應器,增殖生產出肌肉纖維。
第四步:在肌肉纖維中加入脂肪細胞和其他細胞,製成肉餅。
這種方法聽起來頗具科幻色彩,卻早已成為了現實。
早在2013年,荷蘭科學家馬克·波斯特向全世界媒體和美食家展示了人造漢堡,從此掀起在實驗室中培育人造肉的熱潮。2018年12月,以色列研究團隊宣稱在實驗室中培育出人造牛排。
「培育肉」的技術還不夠成熟,價格也高得嚇人。因此,當前的人造肉主要是「素肉」。但從長遠看,「培育肉」無疑代表人造肉的未來。
2、億萬富豪追捧,風口來了
站在風口上,豬能飛起來,肉更能飛起來。
人造肉的風口來了!
在漢堡王和雀巢入局之前,食品行業已經掀起了一股「造假」熱潮。
2016年,美國的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開始出售「素肉」漢堡,賣出了數千萬份。
加拿大肉製品公司Maple Leaf Foods收購了出品素食熱狗等產品的Lightlife,零售巨頭沃爾瑪也在尋求更多的「素肉」產品。
農牧產品製造商嘉吉公司更極端,直接賣掉了所有用於養殖牛的資產,改為從合作夥伴購入原材料,以積聚更多資金投資「素肉」產品。
廣闊的市場前景,吸引了風投湧入,也引起了億萬富豪的極大興趣。
李嘉誠、埃文·威廉姆斯(推特的聯合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維珍集團創始人)、彼得·泰爾(PayPal創始人)都投資了人造肉公司。
人造肉為什麼受到億萬富豪的追捧?
李嘉誠。(圖片來源:ANTHONY WALLACE/AFP/Getty Images)
3、「假肉」,解決「真問題」
人造肉是「假肉」,解決的卻是「真問題」。
不知從何時開始,吃肉被蒙上了一層「原罪」色彩。
在環保主義者看來,人類為獲取肉食而飼養的牲畜,佔用更多的土地,消耗更多的能源,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已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5%左右。
在動保主義者看來,吃肉是一件很殘忍、不道德的事情。
在健康主義者看來,吃肉導致肥胖、高血脂等疾病,對人類健康有害。
這些觀點,雖然有些極端,卻也道出了人類食肉的部分事實。更糟糕的是,全球人口還在繼續增長。
根據聯合國的預測,世界人口數量將在2050年達到98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往往要吃掉更多的肉,這對地球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負擔。
根據聯合國的預測,世界人口數量將在2050年達到98億。(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既要獲得能量,又要健康,既要滿足口腹之欲,又要環保綠色,確實是「兩難」。
人造肉特別是「培育肉」的出現,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
「培育肉」來自動物源,在細胞結構上與原肉無本質區別,口味又極為相似,能夠提供足夠能量的同時,滿足口腹之欲。
自然生長的牛可能會得瘋牛病,「培育肉」的生產環境是100%可控的,既無菌也沒污染,還可以調節脂肪的含量。所以,從理論上,「培育肉」更為安全、健康。
「培育肉」的生產條件簡單,很容易擴大產能。以豬肉為例,豬崽從出生到出欄,養育100天才能產出90斤的肉,而在實驗室裡利用細胞培育,60天就能長出5000多噸的肉。
一旦技術成熟,實現規模化生產,「培育肉」的成本必然大大低於原肉。這是一個關乎數十億人生存的大生意,自然引起了億萬富豪的追捧。
4、人類的幸運,還是悲哀?
我們這一代,見證過一頭豬的完整生命週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小時候,我家養過豬。村裡逢年過節殺豬的場景,至今記憶深刻。我們這一代,見證過一頭豬的完整生命週期。
現在,家家養豬早已成為歷史。別說城裡,哪怕是農村的孩子,見過活豬的也是少數。看到的,多是擺在超市冷櫃裡的豬蹄、排骨、五花肉。
如果你不逛超市、不下廚房,又是個西餐愛好者,可能連五花肉、排骨都看不到,吃到是午餐肉、豬肉漢堡。
從活豬到五花肉再到午餐肉,我們正在離食物本來的樣子越來越遠。
工業文明時代,這是分工協作的自然結果,也是可控、標準化、大規模生產的必然要求。
正如越來越多的食品添加劑佔據人類的味蕾,「培育肉」的普及,也將是大勢所趨。
在不久的未來,沒有所謂的雞肉、牛肉、羊肉,取而代之的是1號肉、2號肉、3號肉。商家將根據需求,為你「私人訂製」肉的形狀、口味和營養成分。
到時候,人類只需付出極小的成本,就能夠獲得量大且營養均衡的肉類,而我們的孩子,真的可能是「沒吃過豬肉,也沒見過豬跑」了。
這是人類的幸運,還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