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週,北京當局連續3次召開金融相關的重要會議。(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9月8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最近一週,北京當局連續3次召開金融相關的重要會議,均提及當前中國經濟運行情況和逆週期調節。但是,北京當局提「六穩」一年了,金融穩住了嗎?
中國央行再次降准釋放9,000億元人民幣,給正在不斷下滑的經濟再注入一劑強心針。此舉意味著,在中美貿易戰令中國經濟損失加劇的情況下,北京當局願意回到促使銀行增加放貸的老路,來應對經濟困難和不斷上升的外部不確定性風險。但是經濟學家們認為,中國經濟不僅需要應對貿易戰帶來的衝擊,更需要思考大規模信貸刺激經濟增長的善後問題。
在最近一週,北京當局三大重磅金融會議密集召開:
8月31日,中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等問題。
9月4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表示,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將做好「六穩」工作。並要「及時運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工具。」
9月5日,全國金融形勢通報和工作經驗交流電視電話會議召開,研究部署金融領域重點工作。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表示,國內外經濟金融面臨新形勢,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要增強憂患意識;守住不發生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有效打擊各類非法金融活動,防止發生群體性事件……
9月7日,中國官媒央視財經報導認為,三次會議都提到了逆週期調節,對於逆週期調節的表述,轉變為「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首先,貨幣政策有望進一步寬鬆。另外,還有一系列基建的投資。預計會在今年年底,看到國內經濟數據出現改善。
對於中國官媒的報導,專家有不同看法。
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馬永哲(Martin Chorzempa)告訴《美國之音》,貿易戰的不確定性打破了中國解決債務問題和維持經濟增長間的微妙平衡。
「他們需要在不停止信貸流動和不過多影響經濟增長的情況下減緩債務增長。貿易戰的負面影響降低了經濟增長和信心,增加了用債務推動經濟增長的誘惑,以避免經濟增長低於維持經濟穩定和就業所需的水平,」馬永哲表示。
中國官媒《新華網》7月11日報導稱,去年7月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等「六穩」之策。2018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重申了「六穩」的重要性。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金融穩定對於經濟平穩運行、社會發展和就業都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在接受官媒採訪時認為,當前「穩金融」應當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首先是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保持金融體系穩健運行。其次是穩定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
自去年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多項重要經濟指標亮起「紅燈」:固定資產增速創1992年以來的新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減少較多;M2增速處於近30年來的新低區域;經常項目出現較大規模逆差。金融領域,股票市場大幅下挫,與世界主要國家股票指數走勢背離。經濟結構中國有和民營比例失衡,作為吸收就業較多的民間投資活躍度下降,不少民營上市公司大股東股權抵押平倉岌岌可危,P2P網貸平臺崩盤跑路違約,投資者損失慘重……
官媒《證券時報》評論文章認為,金融領域與實體經濟是相互依存的,市場內部相互傳染,如流動性急劇收縮形成金融「負循環」,極易誘發局部金融危機,釀成「黑天鵝」事件。
官媒的表態或意味著,「穩金融」的「逆週期調節」仍然靠大量釋放流動性進入金融系統來達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