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今年以創記錄的速度收購民營企業。(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10月4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經濟放緩和信貸緊縮加劇,但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對中國企業調查的數據顯示,具有政府背景的國有企業今年以創記錄的速度收購民營企業。曾有網路熱傳文章呼籲民營企業應該離場,更顯「國進民退」已成趨勢。
中國「國進民退」已成趨勢
中美第13輪貿易談判將在下週開始,隨著貿易戰的不斷升級,中國經濟放緩和信貸緊縮加劇,國有企業更容易獲得政府政策和信貸資源的支持,而民營企業在重重困境中艱難求生。
《華爾街日報》10月1日的引用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的數據報導,具有政府背景的買家今年以創記錄的速度收購民營企業。2019年1月至6月,政府支持的買家購買了47家上市民營企業的股份。去年全年此類交易為52筆。
報導認為,對國有企業來說入股民營企業是實現公開上市、拓展融資渠道的方式之一。比如,民營企業家黃水壽以十二億元將旗下公司27.9%的股份出售給國有企業。買方在權益變動報告書中公開表示,入股原因之一就是要擴大融資渠道。
《華爾街日報》還引用中國天風證券(TF Securities)1月份的數據表明瞭政府的介入力度,從去年十月起,地方政府和與政府有關的實體籌集了相當於一千億美元的資金,該資金可以用於購買股票、發放貸款等所有類型的交易。
據英國《金融時報》今年2月的報導分析,銀行拒絕向民營企業發放貸款的原因,包括民營企業的債券違約率較高,金融報表的可靠性不足等等。
有學者指出,國有企業「吃掉」民營企業後,可能會沿襲國有企業效率低下的管理模式,削弱中國經濟的活力。
中國(深圳)發展研究院院長樊綱在2018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在國有資本相對強勢的情況下,一個令人擔心的現象是國有企業收購民營企業股權後將原有的管理方式引入民營企業,不利於民營經濟的活力。」
數據顯示,中國的國有企業的利潤實現了顯著增長,而作為經濟支柱的民營企業卻陷入了萎縮之中,中國經濟整體上呈現「國進民退,外企撤離」的衰退特徵。
近年來,一些官方學者也附和當局不斷發聲,稱要大力發展國有企業,增加國有經濟在中國經濟的比重。在2018年,一篇《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應逐漸離場》的文章引爆輿論場。
文章寫道:「在中國偉大的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私營經濟已經初步完成了協助公有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大階段性歷史重任。下一步,私營經濟不宜繼續擴大……」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賀強表示,民營經濟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不是可有可無!民營企業創造了50%以上財政收入;60%以上的稅收;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就業,民營企業佔全部企業的90%以上!
專欄作家蔡慎坤發文表示,總有些政經觀察人士的嗅覺比常人要靈敏許多,在關鍵時刻,也總能夠說出一些主子想說而又沒有說的話。民營經濟要「退場」,當社會秩序、經濟秩序甚至倫理秩序遭到破壞,每個人都將付出代價,會發生什麼後果是不言自明的。
公私合營捲土重來
9月20日,浙江省政府網站「浙江在線」發文稱,浙江省杭州市政府將抽調100名官員,作為「政府事務代表」進駐阿里巴巴、吉利、娃哈哈等100家重點企業,負責政府和企業間的「溝通」,以服務於杭州新推出的所謂「新製造業計畫」。
文章還說,這100家重點企業只是派駐官員的「第一批」,似乎預示未來所有民營企業都將有政府人員進駐。
以上信息引發公私合營再次上演的熱議,網評認為成立黨支部還不夠,現在直接派人插手民營企業了。
推特上有分析文章表示,杭州市將派遣「政府事務代表」進駐阿里巴巴、娃哈哈等中國著名100家民營企業,其真正目的:1、把民營企業的經營和財務完全管控起來,不留死角;2、不讓民營企業家有資金出逃的機會;3、讓這些民營企業向政府繳納更多稅款;4、為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合營及最終消滅民營企業創造條件。
同時,還傳出消息指,在山西太原政府已開始試點,派駐會計接管民營企業的財務。這些跡象或意味著,由地方政府逐步控制民營企業可能是全國性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