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平說,文革被批鬥的對象是任人羞辱,彷彿比動物還不如,而此種對人性尊嚴的踐踏,讓她留下最負面的回憶。(圖片來源:CNA)
【看中國2019年10月29日訊】大陸文化大革命已結束40多年,但是大眾對這段過去仍不甚了解。曾經當過紅衛兵的旅德作家胡曉平以個人經驗來書寫文革歷史,希望大陸社會能徹底反省這段過去,避免重蹈覆轍,不能崇拜某一個人。
據《中央社》報導,胡曉平今年在台灣出版了新書「紅色皇帝的孩子們」,這是一本以文革為時代背景的自傳體小說,近日她接受記者專訪。
胡曉平說,最早決定寫這本書是因為丈夫的鼓勵。她的德籍丈夫是法學教授,年輕時曾參加德國的「六八學運」,當年許多學生在左翼思潮的洗禮下,認為在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質疑權威、打破專制。
然而,就當紅衛兵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出現之後,胡曉平的丈夫開始懷疑:這樣的體制真是西方民主制度外,另一種理智的選擇嗎?雖事隔多年,同樣的疑問仍一直盤旋在他心中。
胡曉平作為這段歷史的親歷者,經常和丈夫討論當年的見聞,丈夫鼓勵她,「妳描述的是一段真實的歷史,為什麼不把它寫出來」?因此,她重拾當年的日記,一字一句寫下了回憶。
「紅色皇帝的孩子們」最早是以德文寫作,胡曉平希望使德國人了解毛澤東時代的真實,但是在寫作過程中,她認為大陸人也需要這本書。
她說,在自己看來,大陸目前的一些現象,比如:個人崇拜、對人不尊重,以及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侵蝕等,都有回到文革的傾向。許多年輕人對文革歷史相當陌生,甚至產生嚮往。做為過來人,她希望藉由反省文革事件,將這段歷史告訴下一代,不要重蹈當年的覆轍。
「我強調,一定要寫真話,不能有半點偽裝」,胡曉平說。在這本自傳體小說中,主角「京峽」的原型就是胡曉平,而「京峽」身邊的主要角色,則是匯集很多真實經歷於一身的虛構人物,故事中所出現之地名都是真實名稱。
10年文革座落在胡曉平的青春年華,也為她的人生帶來了不可磨滅的記憶。她說,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批鬥」。
文革初期,胡曉平住在空軍大院中。9歲那年,她和同學參加了一次批鬥大會,對象是當時的空軍副參謀長何廷一。當士兵押著昔日的副參謀長上台,又是搧耳光,然後又是拳打腳踢,並把他胳膊拽向背後,在頭頂戴上鐵皮做成的高帽子。批鬥完之後,何廷一又被押上卡車,在大院裡遊街。
除批鬥之外,何廷一也被「抄家」,人們衝進他家中,翻箱倒櫃,信件與照片散落一地。當時年幼的胡曉平因好奇,也跟去圍觀,並在何廷一家的角落,跟落難的何家人四目相對。
「有一刻我們是對視的,看到他眼神裡的無奈跟悲哀,」胡曉平說,「這個印象很深,一輩子都在眼前,到今天我回想起來都會想,『我當時幹嘛去幹這種事呢』」。
高官領導被批鬥,小人物也逃不過。胡曉平說,文革被批鬥的對象總是任人羞辱,彷彿還不如動物,而這種對人性尊嚴的踐踏,讓她留下最負面的回憶。
同樣作為一個民族的歷史傷痕,旅居德國將近30年的胡曉平表示,德國對納粹歷史做了相當深刻的反省,並透過教育,讓學生認識那段過去,思考德國人當年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而她認為,經過透徹的反思下,納粹這樣的政權幾乎不會在德國復辟。
同樣的,胡曉平也希望大陸社會能正視文革歷史,深入反思,「畢竟中國是我的祖國,我不希望她不好,也不希望她向後走。而政治體制要改革,底層大眾就必須要有民主意識,不能崇拜某一個人」,這就是她書寫歷史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