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底,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宣布,他們的一顆巡天衛星發現距離太陽系僅31光年的可能適於人類生存的行星,命名為GJ357d。(視頻截圖/NASA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看中國2019年10月30日訊】最近以來,天體物理學界連續發生了三件大事。
8月底,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宣布,他們的一顆巡天衛星發現距離太陽系僅31光年的可能適於人類生存的行星,命名為GJ357d。發現者是一個國際團隊,其負責人、天文學副教授卡特內格發聲明,認為「這是可能孕育生命的首個人類附近的超級地球。」對於這顆「超級地球」,科學家們已知的是:距離我們約31光年,其質量至少是地球的6.1倍,每55.7天繞行其小恆星公轉一週,表面溫度為零下53攝氏度,如果有水,應該是以冰凍狀態存在。其他的就有待於繼續發現了。
更加激動人心的消息接踵而至:
一個月後,即9月中旬,一個歐洲研究團隊和北美團隊先後發布報告,宣稱發現一顆代號為K2-18b的行星上有岩石表面並大氣含水。已知的是:位於獅子座,距離地球110光年,其質量是地球的8倍。估計溫度在攝氏47度到零下73度之間,估計有液態水存在,估計有海洋,甚至會下雨。科學家們說:在目前所發現的超過4000個太陽系外行星中,這是第一個已知有岩石表面以及大氣含水的行星。這兩個條件很重要,大部分有大氣層的系外行星是氣態巨行星,由岩石構成的很少,而且都沒有大氣層。即使有大氣層,大多數與地球類似的行星不是距離自己的恆星太遠,無法有液態水存在,就是距離恆星太近,所有水分都被蒸發了。
因此,科學家們認為,對於可供人類移居而言,「在我們的太陽系外,這個行星是最佳候選星球。」但是這兩個研究團隊都十分謹慎,強調「這絕對不是第二個地球。」「不是(可供人類移居的)所謂‘地球2.0’。」科學家瓦德曼表示,考量到K2-18b的質量,要在它的表面行走將相當困難,而且輻射的強度也足以讓人類很快罹患癌症。他開玩笑說:「也許並不是很好的度假地點。」
新近發現的「超級地球」K2-18b的想像圖距地球110光年,質量可能是地球的6~10倍,可能大部分由岩石構成,可能有類似地球的大氣層和水。
再過一個月,10月8日,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一位美國、兩位瑞士科學家獲獎。與「超級地球」或「地球2.0」密切相關的是兩位瑞士科學家馬約爾和奎洛茲,他們是太陽系外行星的首先發現者。24年之前,他們宣布首次發現太陽系之外的一顆行星,它圍繞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轉。這一發現開啟了天文學的一場革命,從此之後,科學家們陸續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評價說:今年的獲獎研究為「我們理解宇宙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作出了貢獻」。
最具新聞看點的是,三位獲獎者之一、第一顆系外行星的共同發現者、瑞士天體物理學家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表示:想要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看到人類移居「另一個世界」幾乎是不現實的。與其在系外類地行星探索上耗費大量資源,不如努力讓地球保持健康,而不是幻想著在有生之年離開地球。
為了闡明這一觀點,馬約爾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拿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可能適宜人類居住的系外行星舉了個例子(我估計,就是8月份NASA宣布的那顆距離太陽系僅31光年的行星),他認為,就是這顆最近的,離我們也實在是太遙遠了。即便我們認定一顆行星是宜居的,且人類能夠在其地表自由、安全地存活,我們也難以有切實有效的途徑抵達。距離、時間、安全,每一個因素都能一票否決。換言之,想要我們的文明遷往新的星球,基本上就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與其做夢,不如好好照顧我們這顆依然美麗、且絕對宜居的地球。
這位天體物理學家對「人類毀滅了地球,就可以跑到另一顆星球」之類的觀點嗤之以鼻,稱之「完全是瘋掉了」。理由是當前人類還沒擁有星際「救生艇」,並可能永遠也見不到那天。雖然新技術或許有助我們探索其它世界,甚至跑遍太陽系的每一個角落,但人類還是不可能全部打包逃離太陽系的。最好的辦法,還是讓地球一直正常運轉下去。
——真不容易,終於看到了一個明白人!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瑞士天體物理學家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認為:「想要我們的文明遷往新的星球,基本上就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與其做夢,不如好好照顧我們這顆依然美麗、且絕對宜居的地球。」
馬約爾的這一番話不能不令人想起霍金,多半他就是衝著霍金去的。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曾多次談到人類必須離開地球,實行星際移民。因為在熱核戰爭、氣候變化、小行星撞擊、機器人等此起彼伏的威脅下,人類延續的唯一希望就是離開老地球,尋找新地球。
2010年,霍金認為這個時間點是200年:地球將在200年內毀滅,而人類要想繼續存活只有一條路:移民外星球。
2016年,時間點變成1000年——霍金在一次演講中說:「如果不逃離這個脆弱的星球,我認為人類的生存時間還剩下不到1000年。」
2017年,時間點是100年——霍金警告:人類在地球上生活的年限僅剩下100年。在未來的100年內,人類必須離開地球,到外層空間尋找可能居住的星球,否則將面臨滅亡的命運。
——簡而言之,霍金的預測誤差太大,到底是100年、200年還是1000年?可以理解的是,這種事本來就不好預測。到底是多少年並不重要,霍金所傳達的是一種緊迫感。天體物理學家馬約爾說得對,「人類還是不可能全部打包逃離太陽系的。最好的辦法,還是讓地球一直正常運轉下去。」他還有一句話說透徹了:「距離、時間、安全,每一個因素都能一票否決。」排除距離、時間因素,僅就引力、溫度、空氣、水來說,也同樣是「一票否決」。
我們必須找到一顆與地球質量相彷的行星。質量大引力就大,我們的骨骼肌肉恐怕承受不了幾倍的重力。新近發現的兩個近地行星的質量,一顆是地球的6倍,一顆是8倍。一個70公斤的人,就變成420公斤到560公斤,就連在地上爬行都很艱難。質量和引力小一點呢?也不行,骨骼、肌肉會退化,人體循環系統會失調,血液會集中於大腦,免疫系統也會弱化。溫度呢?以所謂的「超級地球」為例,表面溫度為攝氏零下53度,異常寒冷。科學家們認為,如果這顆行星擁有足夠密實的大氣層,就可以吸收足夠的熱量,讓這個「超級地球」逐漸變暖且在行星表層形成液態水。——讓一顆星球升溫幾十攝氏度,人類是不可能做到的。為了避免溫室效應災難,全球政府試圖控制兩個攝氏度尚且做不到,又談何到31個光年之外去控制幾十個攝氏度呢?大氣層的構成、水的成分,任何一點點與地球之間的小小的偏差,就足以讓星際殖民者們灰飛煙滅。
那末,建立一些密封的居民點呢?想想「生物圈2號」實驗就行了。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不繼續創建「生物圈3號」模型?想必是成功的可能太渺茫,或者乾脆意識到不可能建立一個人工的生態平衡系統。好,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連在地球上建一個小尺度的自洽的生態系統都做不到,卻硬要去幻想星際移民,是「完全瘋掉了」嗎?是商業炒作嗎?是騙取研究經費嗎?其背後的原因不管是什麼,但絕不是理性與科學。還是馬約爾說得對:「人類注定永遠生活在地球上。」
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生物圈二號」全景。耗資巨大的「生物圈二號」實驗的失敗,證明了人類、人類理性與科技崇拜之虛妄。
如果認真研究霍金的預言,就會發現他移民外星的理由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地球毀滅論」,另一類是「人性貪婪論」。在媒體上反覆炒作的是「地球毀滅論」,他對人性的洞悉卻被忽略了。在某次訪談中,霍金提及了古巴導彈危機、政治的爭鬥以及人類無限掠奪的本性,他認為:「由於人類基因中攜帶的‘自私、貪婪’的遺傳密碼,人類對於地球的掠奪日盛,資源正在一點點耗盡……」因此地球面臨毀滅。
令人費解的是,霍金提出的解決之道卻不是抑制這種人性的無限貪婪,而是向外層空間移居。那麼,誰又能保證「地球2.0」不再次被人類毀滅呢?莫非人類的歷史就是從毀滅走向新的毀滅,就是一場接一場的蝗災?霍金正確地認識到人類的自私貪婪是通過基因遺傳的,是不可更改的。誠然如是,但人性之惡是可以抑制的。比如宗教,把無限貪婪規範為適度自保,不超越生命的自然需求,從而與大自然保持和諧。即便是無神論者,只要遵循而不是打破人類源遠流長的經驗、習俗、道德、禁忌,我們的地球家園仍可永續生存。
讓我們回到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天體物理學家馬約爾對「人類毀滅了地球,就可以跑到另一顆星球」之類的觀點嗤之以鼻,稱之「完全是瘋掉了」——他可能說對了。其實,只要對人類貪慾稍加抑制,我們的地球便能自我修復。有什麼理由一定要逃離家園,而飛往對人類生命充滿敵意的外層空間?我想,這種「瘋掉了」不是生理疾病,而是利益使然。
就整體而論,現代的科學、科學家已經跟自己的源頭和傳統離得太遙遠了。過去的或傳統的科學、科學家以追求真理為天職,那時的科學家就像修道士一樣,在忘我的研究中滿懷敬畏之心,在探索世界奧秘的過程中充滿驚奇、神秘、狂喜等高峰體驗。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介入科學,一切科技成果全面商業化,科學家成為商品生產傳送帶上的齒輪和螺絲釘,成為金錢增值的工具。如今,資本特別是大資本強力控制了幾乎全部前沿科技,把生命科學、航空航天、集成電路、量子科技、新能源、人工智慧、轉基因農業等重點領域全部裝進了自己的錢袋子。
金錢化、去神聖化之後的科學超越價值判斷,超越人性,超越地球,甚至超越邏輯,所以馬約爾說「完全是瘋掉了」。我認為,他是說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