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歐美國家限制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11月5日訊】中國人臉識別技術已經被應用到各個領域,現在甚至發展到步態識別、情緒識別……讓整個中國猶如一所大監獄,每個普通老百姓都生活在監控下面。10月底,北京地鐵方面還表示,計畫今後在安檢中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研究建立人員分類標準,並形成對應的人臉庫,依託人臉識別系統對乘客進行判別,並將信息推送給安檢人員,安檢人員據此對應採取不同的安檢措施。」
消息傳出引起很多討論。最近,網上也流傳一篇題為《這些歐美國家為什麼限制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文章,作者方可成在文章闡述了為何歐美國家要限制人臉識別技術。
人臉識別:中國人為之自豪 在國外卻越來越受質疑
文章提到,過去數年中,人臉識別技術是發展最快的新技術之一。
在中國,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很多時候被國人認為是令人鼓舞的技術進步,甚至引起很多國人的自豪和稱讚。然而,在歐美國家,人臉識別技術正遭遇著越來越多的質疑和限制。
今年5月,舊金山市通過決議,禁止警察等公權力機構使用人臉識別技術。
8月底,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歐盟正在考慮對人工智慧技術進行嚴格限制。在正在籌劃的監管方案中,如果公權力機構或者商業公司想要使用人工智慧技術,那麼所有被牽涉到的歐盟公民就有權知曉:他(她)的人臉數據何時被使用了。
為何這些歐美國家和城市對這項新技術有著如此強烈的警惕?
1、限制的對象:不是個人 而是公權力和商業公司
首先要明確的是,這些針對人臉識別技術的禁令,不是禁止個人使用這項技術,更不是禁止這項技術的發展。換言之,你用自己的臉解鎖自己的iPhone,這完全不會受到限制。
而真正受到限制的,是公權力機構(政府、警察等)以及商業公司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為什麼?
大家要清楚這其中的一個核心邏輯:消費者自己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時候,是自願使用的,並且是知道自己的臉正在被識別的;但是,如果是公權力機構在使用的話,比如警察使用這項技術在公共場所進行監控,那麼公眾很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的臉正在被拍攝、掃瞄、分析、比對、納入資料庫,即便知道也不可能把人臉識別系統關掉。這種差別,使得歐美國家普遍認為:對公權力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要設一個高得多的門檻。
當然,公權力機構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可以帶來不少好處,比如提高破案率、降低犯罪率等。一個實際的案例是:去年6月,馬里蘭州的《The Capital Gazette》報社曾經發生大規模槍擊案,造成5人死亡。警方在破案的時候,利用了人臉識別技術來鎖定犯罪嫌疑人。
但是,這些對於公共安全的好處,不足以抵消人們對這項技術被濫用的擔憂。
倡導限制公權力機關使用這項技術方面最活躍的一家「美國公民自由聯盟」(the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簡稱ACLU),該機構的律師Matt Cagle認為,「這項技術讓政府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追蹤人們日常生活的權力。這樣的權力過大,和健康的民主制度並不相容。」
Cagle律師還強調,現在我們根本不知道政府和企業,在多大範圍內使用著這項新技術,因為它們一直都對此保密,而公眾則經常被蒙在鼓裡,這是非常危險的狀況。
簡單而言,這些歐美國家限制公權力機構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就是為了防止一個壓迫性的監控國家(surveillance state)的產生。
這樣的國家也常被稱為「奧威爾式」(Orwellian)的國家——這種說法來自奧威爾的經典小說《1984》。在小說中,老大哥通過電幕無時無刻不在監視者人們的生活,支撐起一種恐怖的極權統治。
為了避免這種可怕的狀況成為現實,這些國家願意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妥協,不用人臉識別去追求破案率的提高。
與公權力機構相比,商業公司看起來並沒有建立起「奧威爾式」統治的能力,為什麼也要受到限制呢?
這主要是因為,如果不對商業公司作出限制,那麼它們可能出於商業利益的追求,大規模地收集人臉數據,並且可能會在不經過消費者本人許可的情況下將這些數據出售、濫用。
很多人認為,人臉數據屬於個人信息當中最為敏感的生物識別數據(biometric data),被濫用造成的後果是最為嚴重的,應該得到最高限度的保護。
2、人臉識別技術的誤差
另外,這些歐美國家和城市對人臉識別技術做出限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這項技術本身依然不成熟,有很多誤差,並且會造成對不同人群的歧視。
今年4月,一名18歲的美國大學生起訴了蘋果公司,指責蘋果在店內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並且這項技術錯誤地將他識別成了小偷,導致他莫名其妙收到傳票,後來還被警察逮捕,給他造成了嚴重的精神損失。這位大學生要求蘋果公司賠償10億美元。
蘋果公司否認了這些指控。不論該案的判決如何,我們可以明確知道的是:目前的人臉識別技術,確實可能造成「冤假錯案」。
今年1月,ACLU測試了亞馬遜公司開發的人臉識別系統Rekognition,讓這個系統來識別美國議員的照片。結果,系統將多達28名議員識別成了罪犯。
基於倫理的人工智慧發展
基於以上原因,不少歐美國家和城市都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做出了嚴格的限制。
舊金山在通過限製法令的同時,還通過了另一項涵蓋內容更廣的規定。根據這項新規定,舊金山市的公權力部門要想購買監控技術,就必須提前申請獲得批准。這些監控技術包括自動的車牌掃瞄器、帶有攝像頭的無人機等等。
步態人工智慧步態識別(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人臉識別這項技術很可能戳中了美國文化的敏感點,那就是對個人自由權利的看重,對政府濫用權力的恐懼。因此,美國在針對人臉識別的立法方面要快得多。
而對於歐盟來說,對人臉識別技術的限制,是一項更為宏大的監管計畫的一部分。這一計畫,可以稱為「基於倫理的人工智慧法規」(ethically based laws governing AI)。
當然,歐盟發展監管的目的並不是打壓新技術,而是希望新技術能夠儘可能造福社會,而不是帶來副作用。
在歐盟的立法者看來,對人工智慧技術作出限制,其實可以使得公眾對這項技術的信任度和接受度提高,這樣一來,最終實際上是有利於這項技術的健康發展和妥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