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夜景(ALEX OGLE/AF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9年12月17日訊】香港「反送中」運動持續達半年,中共以強硬手法無法粉碎運動,最近又稍為多了點懷柔手段,令香港形勢不似區議會選舉前那般緊急;同時坊間許多明親共與暗親共的牛鬼蛇神,則又回到分化民主派,分化黃絲的舊路,然後把矛頭指向「黃色經濟圈」,即民主派支持者,集中消費到支持民主的商鋪運動上。
有人說「黃色經濟圈」是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個當然,中共早就實行了「紅色經濟圈」,早就強制商家與藝人親中親共,對任何在中國有生意者,都要實行政治審查多年;紅色經濟圈以官方推動,其威力遠比起民間自發的強;官方的封殺與經濟封鎖,才是引發民間反彈、反制的關鍵,因此只怪民間反抗,不追究官方打壓者,即為是非黑白之不分,明顯為中共解圍。中共透過打壓,令親民主者有後果,而親中者沒有後果,因此由商家到藝人,都紛紛投共支持政府去,支持得不亦樂乎,這機器已經推動了十年八載;反之所謂黃色經濟圈,是靠「反送中」運動令更多香港市民的政治醒覺,反杯葛這些親共的藝人與商家,中共是因,市民反制是果,這是非常清楚的因果關係。
透過黃色經濟圈反制,最起碼的即時效果,就是令不少原本親共的商家與藝人,都起碼回到「悶聲發大財」,減少或甚至拒絕參加,親政府的政治活動,亦最少令到政府與親共團體,減少了宣傳的舞臺,以至減少利用藝人作政治洗腦的機會與威力。
此外,以往港共藍絲長期宣傳,黃絲是社會邊緣少數的「廢青」,而藍絲則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自己是「沉默大多數」,以至經濟上有影響力的一群,迷信港共以至自己才是真理;然而自從黃色經濟圈興起後,這套論述正在瓦解──為什麼高消費力的一群不是藍絲,而是黃絲呢?為什麼「黃店」全部大排長龍?為什麼反過來藍絲無法支撐得起藍店?如以區議會選舉的數量計,藍絲的人數不會少黃絲太多啊,那麼為何藍絲不到藍店消費呢?難道是藍絲都自私自利嗎?難道藍絲都是消費不起的老弱嗎?究竟是藍絲是廢老,還是黃絲是廢青呢?反問這些問題,藍絲的反駁都只能變得軟弱無力,然後異常沉默。
上述問題的答案,表面上看來是顯而易見,實際上卻打破了中共統治合法性,所建構出來的政治論述;很多自以為中立的藍絲,他們口說不會完全支持政府,卻以上述理由作為他們自己的世界觀,而這個世界正在崩潰;先有區選變相公投民主派大勝的結果,再有黃色經濟圈人數上的優勢,於是能夠潛移默化,令很多本來自以為「中立」,或者淺藍的那一群,或先為利益,或用臺灣的政治術語「西瓜靠大邊」,由藍轉成黃。
因此有些人不斷再揭發部分黃店為「假黃」,除非確定是中共官方直營,或本身行為上有極之可疑的親共行為,否則嚴格審查是否「真黃」,根本沒有意義,即起不了黃色經濟圈的基本效用──以民心包圍政權;另一方面,侷限黃店不招待藍客,則亦為相同錯誤,一般普通藍客不應在此限,以求黃店能把餅造大,能夠令主流商家都親黃,才是爭取勝利的方式,而不應糾纏於是否「借民主做生意」,即部分人口中的「人血饅頭」。
黃店的額外效益,當為宣傳戰上突破港共的封鎖:以往民主自由的宣傳品,根本不容於市面,因為個別「藍客」會不斷投訴,令商家怕得罪顧客,或怕煩;如今反過來,有堅實的「黃客」支持,這些商家都變得敢言起來;因此「黃店」另外的效益,就是很多店舖由原本展示親共宣傳品,改為宣傳民主自由,這點在主流傳媒全面淪陷,令我們得以在網際網路以外,取得立足點,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特別對長者等未能盡用社交網路,而要依賴傳統傳媒者,其效果更有力,更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