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垂絕不趨炎附熱
【原文】脫脫在《宋史》中寫道:
李垂字舜工,聊城人。咸平中,登進士第,累遷著作郎、館閣校理。上《導河形勝書》三卷,欲復九河故道,時論重之。
丁謂執政(當了宰相),垂未嘗往謁。或問其故,垂曰:「丁謂為宰
相,不以公道副天下望,而恃權怙勢。」明道中,還朝,閣門祗候李康伯謂曰:「舜工文學,議論稱於天下,諸公欲用為知制誥,但宰相以舜工未嘗相識,盍一往見之?"垂曰:「我若昔謁丁崖州,則乾興初,已為翰林學士矣。今已老大;見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趨炎附熱,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導讀】
《宋史》是元代脫脫(亦作托克托)、阿魯圖,先後領銜,歐陽玄、
張起岩等總裁編撰的一部史書。脫脫(1314∼1355),元大臣。順帝
至元六年(1340)發動政變,驅逐專權橫暴的伯顏,次年任丞相,恢
復科舉,用賈魯治黃河,主持編寫了宋、遼、金三史。
本文選自《宋史•李垂傳》。當時官場,普遍存在鑽營巴結、暗通關節等醜惡現象,一些趨炎附勢的人,為了討好權貴,以便陞官發財,想盡了各種辦法,或投其所好,拍馬奉承;或請客送禮,金錢賄賂;或自稱親朋故舊,聯絡情感。宋代丁謂做宰相,勾結宦官雷允恭,獨攬朝政,恃權怙勢,為政不公。儘管如此,一些勢利小人,還是要拚命巴結他。在趨炎附勢之風,盛行時,李垂卻能潔身自好,剛正不阿,不肯拜謁丁謂,並公開指責丁謂「不以公道副天下望,而恃權怙勢」,李垂真不愧為英雄本色!
乾興元年,宋仁宗即位後,丁謂被貶為崖州司戶參軍,宰相換人,李垂還朝。李康伯又勸他拜謁新宰相,藉此陞官,仍然遭到他義正嚴詞的拒絕。可見,李垂自始至終,都是一個不願趨炎附勢的錚錚鐵漢。
本文主要是通過李垂的言論,來刻畫他剛正不阿的品格。特別是最後的一個反詰句,理由充分,很有說服力,有畫龍點睛之妙。
【註解】
咸平:宋真宗年號(998∼1003)。副:符合。明道:宋仁宗年號(1032∼1033)。閣門祗(讀只)候:官職名。負責傳宣引讚等事。知制誥:官職名,掌起草詔令。盍:何不。乾興:宋真宗年號(1022)。面折:當面指摘別人的過失。推挽:推薦引進。
二、劉安世剛正,人稱「殿上虎」
【原文】脫脫在《宋史》中寫道:
劉安世,儀狀魁碩,音吐如鐘。初除(任)諫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諫官,須明目張膽,以身任責,脫有觸忤,禍譴立至。主上(皇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辭,當可免。」
母曰:「不然!吾聞諫官,為天子諍臣。汝父平生欲為之,而弗(不)得,汝幸居此地,當捐身以報國恩。正(如果真正)得罪流放,無問遠近,吾當從汝所之。」於是受命。在職累歲,正色立朝,扶公道。其面折廷爭,或帝盛怒,則執簡卻立,伺怒稍解,復前抗辭。旁侍者遠觀,蓄縮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時無不敬懾(尊敬又窘怕)!
【導讀】
本文選自《宋史•劉安世傳》,寫劉安世擔任諫官,知職盡責,深得人們敬重。在寫法上,有鋪墊,有照應。先寫其如何知職,後面如何
盡職,便是必然結果。皇帝委任他做諫官,他一時未敢輕諾,因為他
明白任諫官必須「明目張膽」,明目,意謂善察;張膽,意謂大膽敢諫。弄不好有殺身之禍,必須時刻準備以身殉職。又徵得深明大義的母親的支持,便心無私念,一往直前,正色立朝,面折廷爭,抗辭雄辯,以維持公道。寫得極其合情合理。世之群小,但知欲得好官,而不知其職,不盡其責,任前全不作認真思考,「笑罵由人笑罵,好官我自為之!」諸葛孔明,堅臥隆中,必至三顧,而後許出,並非故意抬高身價,而是既許之,則必為之驅馳終身。持重之人,不輕然諾如此。
文中數處襯托和照應,亦耐人賞玩。以「帝盛怒」襯「面折廷爭」之烈;以旁侍者「蓄縮悚汗」,襯補安世之抗辭從容。一「虎」字,從文末躍出,須與前文,合而觀之:「儀狀魁碩」,則得虎形;「音吐如鐘」,則得虎聲;「抗辭」慷慨,則得虎氣。以「殿上虎」三字概括,極準確,極有生氣。
【註解】
除:皇帝授任官爵。諫官:職司規諫君主的官員。脫:假若。
觸忤:觸犯。忤:逆。諍臣:能直言規諫君主的臣。地:地位。正:縱然,即便。之:往。廷爭:當廷諫爭。簡:記事的簡策。竹片稱簡,木片稱札或牘。統稱為簡。若干簡編在一起成冊。卻:後退。抗辭:爭辯。蓄縮悚汗:緊張恐懼得流汗。悚:害怕。敬懾: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