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語譯】
用自己的整個身軀來報效國家,且有萬死不辭的決心。但年華難再,雙鬢已白,不能再變黑了。
【出處】
宋代陸游《夜泊水村》:「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註釋】
青:黑色。
老子:即老夫,陸游自稱。猶堪:還能夠。絕:此處指橫越。新亭:地名,在今南京市南。
【說明】
陸游(1125—1210),南宋大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力主抗金,收復中原,受投降派壓制,不得志。一生創作詩很多,達九千三百多首,內容豐富,大多是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抒寫日常生活,多清新之作。亦工詞,留下不少名篇。著作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這兩句詩表現出陸游雖有報國之志,無奈年歲已老,壯志難酬。在他八十五歲臨終前,寫的一首《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中也反映了他這種赤誠報國、壯志難酬的一片忠心。
二、一間茅屋何所直?父母之鄉離不得
【語譯】
我那間破茅屋能值多少錢呢?(我捨不得離去)是因為這裡是父母生我養我的家鄉,離不開它呀!
【出處】
(唐)王建《水夫謠》:「……到明辛苦無處說,齊聲墮踏牽船歌。一問茅屋何所直?父母之鄉離不得。我願此水作平田,長使水夫不怨天。」
【註釋】
直:通「值」。
水夫:指長年在江邊牽船的縴夫。
【說明】
王建(約767∼約830),唐詩人。字仲初,許州(今河南許昌)人。出身寒微,官至陝州司馬。工樂府歌行,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詩作多以田家、蠶婦、織女、水夫等為題材。對時弊及民生疾苦,頗有所反映;所作《宮詞》百首,多描寫宮廷生活瑣事與帝王奢華生活,對後世紡此類作品,影響頗大。有《王司馬
集》。
這首《水夫謠》,通過一個縴夫的內心獨白,寫出了水上服役不
堪忍受的痛苦。全詩十六句,主要篇幅具體訴說了縴夫牽船生活的苦衷。他們像海鳥一樣,夜宿水船,日行沙上,過著非人的生活。為什麼不逃離苦海呢?所節選的兩句,作了回答:縴夫的全部財產只有一間茅屋,本來不值得留戀,可是卻又捨不得離開故鄉。詩的最後兩句,說的只是一種幻想,痛苦是無法解除的。全詩對縴夫的心理描寫,深入細緻,由嗟嘆,到哀怨,到憤恨,以致無可奈何。雖然寫的是一個水夫的自述,實際上反映了水鄉人民的痛苦生活。
王安石稱讚此詩:「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三、 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
【語譯】
洗一次頭,三次握著頭髮,去會見賢士;吃一頓飯,
三次吐掉口中的食物,去接待賢士。
【出處】
(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註釋】
沐:洗頭髮。捉:一作「握」。吐哺:吐出口中的食物。
【說明】
所節選的此句,是周公告誡他兒子伯禽的話。本來洗頭、吃飯,是日常生活必需,卻常因接待賢才,而無暇顧及,其求賢之誠,思賢之切,可想而知。周公說這些話,是希望伯禽能禮賢下士。後世常用來形容為招攬人才,而慇勤接待賢士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