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高士魯仲連。(網絡圖片)
魯仲連,史稱魯仲連子,魯連子,又稱魯仲子或魯連。生卒年代不詳。錢穆先生推算約為前305~前245年。魯仲連是戰國末期稷下學宮中的後起之秀。有關他的故事傳說,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在他身上,閃爍著我國古代知識份子智慧的火花和嘉行懿德的光彩。
一、佼佼雄辯家,務實不空談
據史載,魯仲連自幼勤奮好學,博聞強記,思維敏捷,口若懸河,但不尚空談,唯務時事,可謂一代賦有特色的辯才。他曾拜徐劫為師,攻「勢數」之學,登堂入室,頗得真傳,顯出了過人的聰穎,被時人稱為千里駒。他三難聞名遐邇的四公子之一孟嘗君便是明證。一次是批評孟嘗君並非好士:「魯仲連謂孟嘗:『君好士也!雍門養椒亦,陽得子養,飲食衣裘,與之同之,皆得其死。今君之家,賦予二公,而士未有為君盡游者也。』……故曰:君之好士未也。」(《戰國策・齊策四》)另一次是規勸孟嘗君勿逐舍人(《戰國策・齊策三》)。
然而使魯仲連少年成名,為人樂道的卻是責難田巴。田巴是當時有名的稷下辯士。據說他;「毀五帝,罪三王,訾五伯,離堅白,合同異,一日而服千人。」結果卻敗在魯仲連手下,而且敗得心悅口服:「魯連曰:『臣聞堂上之糞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何則?急者不救,則緩者非務。楚軍南陽,趙伐高唐,燕人十萬之眾在聊城而不去,國亡在旦暮耳,先生將奈何?』田巴曰:『無奈何。』魯連日;『夫危不能為安,亡不能為存,則無為貴學士矣。今臣將罷南陽之師,還高唐之兵,卻聊城之眾,為所貴談,談者其若此也。先生之言,有似梟鳴,出聲而人惡之,願先生之勿復談也。』田巴曰:『謹聞教。」次日並當著徐劫讚美魯仲連說:「生生之騎乃飛兔驃衰也,豈特千里哉。」(《太平御覽》卷464)田巴從此杜口易業,終身不復談。據說,魯仲連時年僅有十二歲。
二、當世貴不羈,遭難能解紛
魯仲連是一個天性喜自然,不為籠中雀的人。「松樅高幹仞而無枝,非憂王室之無柱也」(《水經注・汶水》卷24)。「東山有松,千仞無枝,非為正直,無枉自然。」(任昉《齊競陵文宣王行狀》注)是他逼真的寫照。
魯仲連更是一個位卑未敢忘憂國,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所貴天下之士者,為排患釋難,解人締結。」(《藝文聚類・服飾部上・杖》)是他發自肺腑的心聲。
魯仲連終生不仕,以一介布衣周遊列國,為人排憂解難,迷津示途。
前284年,樂毅率五國聯軍攻齊,半年內下齊七十餘城。五年後,田單以即墨為根據地反攻復國,「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田單」,唯獨狄邑負隅頑抗。
田單在攻打狄邑前夕拜訪魯仲連。魯仲連斷言此行必定無功。田單不以為然,他自恃兵強馬壯,已遠非昔比,前曾「破萬乘之燕,復齊墟」,今天「克狄,如反掌耳」。結果「三月不克」。
田單又去請教魯仲連不克原因,並求破敵之策。魯仲連坦率地說:「當初你在即墨時,與士兵同甘苦,共患難,衝鋒陷陣,身先士卒。那時,『將軍有死之心,而士卒無生之氣』,故能勝利。如今你被封邑加爵,『黃金橫帶』,只顧養尊處優,『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所以不能勝者也。」田單聽後如大夢方覺。第二天親臨前陣,巡視城防,揮旗擂鼓,一舉攻克了狄城。
其後不久,田單在收復聊城時,又遇到了燕國大將燕沖強有力的頑抗,圍城年餘都未攻下。田單又派人請來魯仲連。魯仲連在聽了整個戰況的介紹後,便提筆給燕沖寫了一信,然後用箭射進城中。燕沖讀罷魯仲連的信,慟哭三天三夜,最後在矛盾紐結不可排解的心境支配下拔劍自刎了。燕軍不戰而潰,田單收復聊城。真是:魯仲連「一箭書」,退燕百萬兵。
三、功成不受貴,高節卓不群
魯仲連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更在於功成不居,千金無取,高官不受,不為名利所動,表現出超人的高風亮節。
齊國聊城收復後,齊將田單向齊王陳說魯仲連的功勞,想讓齊王為他加官封爵,魯連堅辭不受。邯鄲解圍後,平原君欲封魯仲連,他再三謝絕了。平原君又「以千金為魯連壽」,魯仲連卻輕蔑地一笑說:「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士也,而連不忍為也。」說罷,辭別平原君飄然而去,遂歸隱於東海。東海,又稱少海,即今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境內的錦秋湖。湖南岸有個華溝村,古稱魯連陂,就是當年魯仲連隱居的地方。
魯仲連的智慧、魯仲連的高潔、魯仲連的灑脫飄逸、魯仲連的俠肝義膽、魯仲連的巍峨奇偉,贏得了多少後人的景仰!謹以詩仙李白《古風》一首作證: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
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
吾亦淡蕩人,拂衣可同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