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隔離措施在一定時期是有效的,然而長期的封鎖反而會帶來大量的負面效應。圖爲4月22日,加州民眾上街示威,要求取消社會隔離令,重開加州。(圖片來源:FREDERIC J.BROWN/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0年5月26日讯】(看中國記者理翺編譯/綜合報導)紐約州州長安德魯·庫默(Andrew Cuomo)週一(5月25日)承認,過去對武漢肺炎(Covid-19)的預測都是錯誤的,因此,他不再做推測工作。他的評論側面反映了一位北加州的醫生在上週發出的警告:持續的隔離措施導致大流行期間自殺死亡人數甚至比因感染病毒而死亡的人數還多。其它的實際統計數據與獨立研究亦表明瞭持續封鎖的弊端及造成的重大傷害。
據福克斯新聞網報導,週一在庫默出席一次活動時,有記者問他,遭受疫情重災的紐約市何時可能重新開放。庫默承認,由於過去的預測是錯誤的,因此他「不想猜測」紐約何時能達到重開的基準。
「有很多變數。我明白這一點。我們不知道社交距離實際上是什麼。我接受了,但我們都錯了,」庫默說。「所以,我有點不敢猜測,對嗎?我們看著數字。我們準備在數字下降時做準備,所以當數字實際達到拐點時,我們就準備好了。」
庫默的評論再次喚起了人們對模型可靠性的擔憂,模型已經告知州長、市長和聯邦官員採取了歷史性的封鎖措施,從而壓垮了美國經濟。而過度依賴模型堅持實施持續的封鎖措施的弊端甚至是傷害正逐漸顯現出來。
加州醫生表示封鎖導致了大量的自殺
加利福尼亞州核桃溪市約翰·繆爾(John Muir)醫學中心創傷部門的負責人、醫生邁克爾·德博伊布蘭茨(Mike deBoisblanc)5月21日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新聞採訪時表示,人們的心理健康正遭受著巨大的摧殘,在隔離期內,實際觀察到的自殺死亡人數比死於病毒的人數還多,現在是該結束居家令的時候了。
德博伊布蘭茨説,有關自殺死亡人數的增加,「這一數字是空前的」。
他補充說:「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我們從未見過這樣的數字。」「我的意思是,僅在過去的4個星期中,我們就看到了(過去)一年的試圖自殺的事件。」
德博伊布蘭茨表示,他認為加利福尼亞官員現在應該結束「居家令」,讓人們回到自己的社區中去。
他說:「就個人而言,我認為是時候了。」「我認為,最初,此命令是為了使曲線變平並確保醫院有資源來照顧病毒患者而設立的。現在我們有這樣做的資源,然而我們其它的社區健康(非感染病毒而受創的健康)正在遭受傷害。」
凱西·漢森(Kacey Hansen)在約翰·繆爾醫療中心擔任創傷護士近33年了。她說,她不僅擔心看到更多的自殺企圖,而且還擔心因爲封鎖措施醫院能否像往常一樣挽救儘可能多的患者。
漢森說:「我最近看到的東西,以前從未見過。」「我從未見過如此多的故意傷害。」
創傷小組之所以大聲疾呼,是因為他們希望社區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希望人們伸出手並互相支持,以及讓遭受苦難的人知道他們可以獲得幫助。
加州各地的企業已開始反抗民主黨州長加文·紐瑟姆(Gavin Newsom)施加的「居家令」,數百名抗議者走上街頭,指出這些命令只是為了拉平病毒傳播的曲線,而紐瑟姆本人業已表示該目標已於4月中旬達到了,然而他一直堅持實施居家令。
實際數據與研究表明持續封鎖造成的重大傷害
由於病毒大流行的爆發導致的「居家令」引發了失業和壓力,自殺已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
3月下旬,當時的統計數據顯示在田納西州的一個縣死於自殺的人數超過了在整個州死於該病毒的人數。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報導了5月初發表的一項研究。該研究表明,病毒大流行可導致至少75,000例死亡。這些死亡不是因爲感染病毒而死,而是源自於病毒引發的自殺、酒精和藥物成癮的「絕望死亡」。
發布該項研究結果的加利福尼亞奧克蘭的「幸福基金會」首席戰略官本杰明·米勒(Benjamin Miller)表示,病毒已直接奪走了美國成千上萬人的生命,但病毒引發的另一種疾病,大規模失業、孤立和前途未卜,可能導致75,000人死於吸毒、酗酒和自殺。
他說,這些原因造成的死亡被稱為「絕望之死」。「絕望的死亡與多種因素有關,例如失業、恐懼、焦慮以及隔離」,病毒大流行正在加劇導致此類死亡的情況。
Just Facts大約在同一時間進行的另一項研究計算出了廣泛的科學數據,這些數據表明,壓力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健康危害之一,而居家隔離、業務中斷、以及對該病毒的擔憂急劇放大了不可承受的壓力。因此,該研究估計病毒引發的封鎖將毀滅的人類的生命是嚴格的封鎖所拯救的生命的7倍。
評閲該研究的醫學博士小約瑟夫·P·達莫爾(Joseph P.Damore)說:「這項研究具有吸引力,並徹底回答了治癒方法(引發的傷害)比疾病更糟糕的問題。」
上週中間時候,超過600位醫生在一封給川普(特朗普)總統的信中籤署了自己的名字。該信函用實際數據詳細説明瞭持續的封鎖是「大規模人員傷亡事件」,並敦促川普總統盡一切努力確保結束關閉美國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