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量驟減,各國審視全球供應鏈弊端。(圖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0年5月27日讯】(看中國記者趙曉彤綜合報導)中共病毒疫情嚴重衝擊全球貿易及供應鏈,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CPB)的「世界貿易監測」(World Trade Monitor)近日公布數據顯示,今年3月,全球貿易量遭遇10多年來的最大降幅。全球供應鏈弊端顯現,各國政府及企業重新評估全球供應鏈策略。
貿易下滑顯全球供應鏈弊端
據彭博社引述世界貿易監測數據顯示,3月全球貿易量較去年同期下降4.3%,創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大跌幅。3月貿易量環比下降1.4%,已連續三個月出現收縮。
然而,上述數據僅反映疫情在全球蔓延初期所造成影響及損害,調查顯示,之後的全球經濟及貿易正經歷更深的衰退。
CPB預計4月和5月的貿易將出現更大幅度的下滑,因為領先指標已預示著未來幾個月全球貿易將進一步下滑。
疫情爆發之後,全球貿易戛然而止並持續萎縮,從汽車製造到手機零部件,從日常用品、服裝行業到醫藥及醫療用品行業,均不同程度出現全球範圍的供應鏈斷裂情況,也令供應鏈上的國家遭遇不同程度的打擊及損失。
重新審視全球供應鏈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近年來,供應鏈全球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疫情暴露了供應鏈全球化的弊端,其影響促使各國政府和跨國公司重新審視並塑造供應鏈。
報導引述達特茅斯學院經濟學家Davin Chor認為,這場疫情已促使企業重新評估其全球價值鏈策略,特別是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程度。
各國及企業在全球供應鏈的佈局也將隨著疫情和中、美兩國之間可能長期存在的緊張關係而改變。
據《澳洲人報》報道,英國智囊亨利傑克遜協會(Henry Jackson Society)在一份「打破中國供應鏈:五眼如何擺脫戰略依賴」的報告中討論並審視了全球供應鏈對中國製造的依賴性。
報告指出,五眼聯盟國家(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及新西蘭)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一直是超全球化的最重要倡導者,但正是這個倡議,塑造了令北京受益匪淺的國際體系。一部份的原因是北京參與了全球貿易的同時並未完全遵守全球化的國際規則,卻收穫了全球化的成果。疫情暴露出這個體系所存在的危險性及不合理之處,推動了五眼國家與北京「脫鉤」。
但報告稱,這並非要遏制或孤立中國,也不是要實施經濟制裁或貿易保護主義。但對於各國具有戰略重要性的行業,須有可靠的供應來源。
疫情下,面對防護服和其他醫療必需品供應出現短缺的情況,各國政府加強了對供應鏈的審查及研討對策,以防止供應鏈可能在最需要的時候再次失靈。
《華爾街日報》引述日內瓦貿易監測組織的數據顯示,自今年年初以來,全球有85個國家對醫療設備和藥品出口實施了186項新管制措施,同時27個國家對食品出口實施了37項新限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