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生長的環境對茶葉品質有很大的影響。(圖片來源:Pixabay)
茶樹生長的環境對茶葉品質有很大的影響,主要由土壤、溫度、光照、水份等因素的決定的。
土壤,是茶樹生長的基礎,適宜茶樹生長的土壤主要有紅壤、黃紅壤、黃棕壤、褐壤等。影響茶樹生長的土壤因素主要有土壤的酸鹼度、土層厚度和有機質含量等。茶樹較喜生長在中偏酸性的土壤中,如杭州以西湖為界,西湖以西的山區土壤略偏酸性,適合茶樹生長,而西湖以東的土壤是中偏鹼性土,不適宜種茶。這是因為略偏酸性的土壤中生長的茶樹,鮮葉茶多酚、兒茶素和氨基酸含量高,加工成茶後滋味豐富。但過度偏酸性的土壤,易使土壤中的重金屬鉛等離析出來,被茶樹吸收,增重芽葉的重金屬含量。土壤厚度一般要在一米左右,土質疏鬆,土壤中的土粒、水和空氣的比例要協調(50:20:30)。有機質的含量在百分之二以上,每公斤土壤含氮量要在二十毫克以上,含鉀量要在一百毫克以上,硼、鋅、鎂、鐵、銅等微量元素要豐富,而重金屬鉛、鉻、汞等的含量要低。
溫度,茶樹春季發芽初期要達到連續五天日平均氣溫穩定在八攝氏度或者十攝氏度,生長溫度在十八攝氏度到二十五攝氏度最佳,因此時茶樹內的各種酶的活性最高,物質代謝快,芽葉不僅生長旺盛,而且品質也是上乘。而過高或過低的溫度芽葉都不利於芽葉的生長。通常,春季溫度較低,有利於芽葉中的氨基酸和蛋白質的形成和積累,但茶多酚的合成較少,此時採摘的茶葉適合製成綠茶。夏秋季的溫度較高,有利於茶多酚的合成和積累,適合製成紅茶。
光照,茶樹體內的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五的幹物質是由茶葉的光合作用產生的。春季比較弱的光照,有利於氨基酸和蛋白質的合成,而茶多酚的合成較少,所以綠茶大都是春季採制的。夏秋季節光照強,有利於茶多酚的合成,制綠茶的話會偏苦澀。此外,同一座山的向陽面和向陰面的茶葉也會有差異。日照時間長且光照充足的茶葉比較厚實,葉色呈深綠色有光澤;反之,葉大且薄,葉色淡綠缺乏光澤,這也是原始森林內外、露天栽培與遮陽栽培茶樹葉色不同的重要原因。茶樹適度的遮光可以提高芽葉中氨基酸的含量,利於提高綠茶的品質,如日本抹茶的茶場大多採用遮蔭網遮蔭十天左右。
水,是茶樹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佔總體的百分之五十五到百分之六十,幼嫩的芽葉中水含量在百分之七十五到百分之七十八。也就是說幼嫩的芽葉只有四分之一的幹物質,因此制一斤茶葉通常要採摘兩公斤以上的鮮葉。隨著茶葉的不斷採摘,新梢也會不斷的萌發,就需要不斷的補充水份。茶樹生長的地區年降水量一般要在一千毫米以上,生長季節的月降水量要在一百毫米以上。例如,杭州西湖茶區的年降水量在一千五毫米左右,其中三到九月的月降水量都在一百毫米以上。這種雨熱同季的環境,非常適合優質鮮葉的生長。若連續數月的降水量少於五十毫米,就要人工灌溉。北方不適宜茶樹生長,除了溫度低、鹼性土多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降雨少。南方大部分茶區全年降雨量充足,但在個月分布很不均勻,旱季往往造成旱害嚴重影響茶樹發芽。如2004年雲南西雙版納春旱,到四月初,儘管溫度已經接近三十度,但還是長不出芽葉,就是因為降水量不足導致土壤缺水。這樣的情況就必須進行澆水灌溉。灌溉用水需注意水的質量,一是要用微酸性水,不可用含鹽量高的鹼性水,二是不能使用污染的工業廢水和生活用水。當然,水份過多也會造成澇害。連續下雨或雨量過大,茶園排水不良,會造成積水,使土壤缺氧,根繫在缺氧時會喪失吸收能力,嚴重時導致根部腐爛茶樹死亡。
總之,優良的茶樹生長環境要求氣候溫暖濕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緩坡丘陵,土層深厚。如杭州西湖茶區,三面環山,南瀕錢塘江,森林覆蓋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左右,茶樹多生長在「不雨山長澗,無雲山自陰」的環境中,從而造就了聞名中外的西湖龍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