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0年7月10日訊】今天以古論今。
《三國誌》中記載到,214年夏天,劉備率軍攻破了雒城,然後圍攻成都,劉璋投降,劉備佔領了益州。此後,因劉備已經取得益州但並未按約定歸還荊州,孫權派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起兵五萬抵達荊州的公安與孫權對壘,但雙方最後妥協、握手言和。這事應該發生在215年的上半年,因為下半年孫權與張遼就在合肥開闢了新戰場。
215年3月,曹操西征漢中的張魯。4月,曹操從陳倉出發,經大散關,到達河池縣。7月,曹操到達陽平,張魯戰敗逃往巴中,然後曹操率大軍進入南鄭縣,巴郡、漢中郡全部投降。11月,張魯從巴中率殘部來降,曹操封張魯為鎮南將軍,並封其五個兒子為列侯。12月,曹操自南鄭返回,2月方回到許都,留下了夏侯淵、張郃駐守漢中。曹操遠征張魯的過程前後經歷了一年的時間。就在曹操與張魯爭奪漢中的時候,215年8月,孫權圍攻合肥,但被張遼、李典擊敗。
之所以講述上述過程是需要說明:
第一,8月那一戰,張遼、李典將孫權殺到膽寒,江東小兒聽到張遼的名字都不敢啼哭,所以魏國的東面戰場是安全的,不值得曹操擔憂;
第二,在曹操征戰的很多年,荀彧一直為曹操看守後方並解決糧草問題,是值得信任的,許都預計也沒有值得曹操擔心的事情;
第三,劉備剛攻取益州,人心不穩,曹操的實力遠強於劉備,這是曹操打敗劉備攻取益州的有利時機。
但曹操未能乘勝進軍益州,這或許是他犯下的主要錯誤之一,這也讓自己佔領的漢中陷入了十分尷尬的地位。因為秦嶺的關係,漢中與關中和中原的聯繫很不方便,而曹魏的力量(兵力與物資)中心在中原和關中,如果要投放到漢中一帶就會受到運力和交通條件的制約,這制約了曹魏對漢中的守禦能力。如果益州依舊由劉璋佔據著,基於劉璋十分闇弱,或許曹操還可以守得住漢中。但這時的益州已經換了主人,而劉備是一帶梟雄,除非曹操自己駐紮在漢中,其它人是守不住的。
這就決定當時的曹操有三種選擇,一是主動放棄漢中,雖然心有不甘,但卻不是最差的選擇,因為自己的兵力不會受到損失;二是繼續向益州進軍,一旦戰勝劉備,就可以將益州、漢中連在一起,進可順流而下攻擊荊州和東吳,退也完全可以自守。即便戰敗,無非就是丟掉漢中退回關中,也沒有失去更多;三是留下軍隊堅守漢中,這必然難敵劉備的進攻,本質上是被動放棄漢中,是人、地皆失的選擇,這種選擇當然是最差的。
我們知道,當時的曹操做出的是最差的選擇。
並不是沒人看到這一點,當時年輕的司馬懿就進諫說:「劉備用詭計俘虜劉璋,蜀中之人還未曾歸附他就又興兵爭奪江陵(指的是214-215年與孫權爭奪荊州的江陵),這正是破劉的大好時機。今若在漢中陳兵示威,益州就會震動不安,再進兵威逼,蜀兵勢必瓦解。趁這個機會,一定能大功告成。聖人不能違時,也不能失時。」但是曹操卻說:「人苦於不知足,已經得到了隴右,還想得到蜀地,這是人心不足。」所以沒有聽從司馬懿的進諫。
此後,整頓了益州內部的劉備立即就在218年率軍進攻漢中,夏侯淵戰死。219年初,曹操只能再次親征。此時,蜀地已經安定,劉備盡得地利,無論糧草還是兵員的轉運都十分方便,面對倚仗險要地勢進行防禦的劉備,曹操無法佔據上風,最終只能無奈撤軍。劉備佔領了漢中之後,天下三分的局勢就得以形成。
此時的曹操已經清楚自己已經無能為力,《三國演義》中說到,曹操用「雞肋」作為暗語,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也,即便再次奪取漢中也無法堅守,可這時又已經失去了一鼓作氣攻取益州的有利時機,這就讓自己在漢中的軍事行動成了沒意義的事情,所以才有「雞肋」的暗語。
天下英雄往往所見略同,在曹操啟程再次親征漢中的時候,劉備就預測說:「雖說曹操親自前來,也無力挽回戰局,我們一定能夠佔領漢中。」劉備知道,既然曹操已經不具備一鼓作氣攻取蜀地的條件,到漢中作戰就是「雞肋」;同時自己只需據險堅守,由於曹軍的糧草轉運十分不變,無法長期相持,曹軍自行撤退就是必然。
魏武帝曹操一生英明神武,但漢中的錯誤卻釀成了天下三分的結局。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預測後來的天下三分,沒有曹操的錯誤,也就未必可以實現。以曹操的軍事謀略和對天下大勢的判斷力,他在當時沒有理由不明白司馬懿的進諫是正確的,但為什麼會在攻下漢中之後做出最差的選擇,就成了歷史的謎團之一。
今天是說古論今,源於歷史就是今天。
這種「雞肋」現象只體現在軍事上嗎?不!而是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當今有些社會,全社會的所有人都努力去讀書、當官,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根源在於這樣的社會中,創造財富的大多數人或大多數企業,並不能佔有自己所創造的財富,也無法主導這些財富的分配。比如,如果一個社會有很多壟斷行業,它們可以隨意提升經濟活動中最基礎的價格,就可以把企業和勞動者的勞動成果輕輕鬆松地拿走。拿走的方式也十分明顯,只要將電價、能源價格、運輸價格等提高一定的比例,就可以將企業的所有盈利拿走。還比如,當聖上缺錢的時候,提高企業和居民實際需要繳納的廣義稅率(既包括會計欄目中的稅賦,也包括通過加速印鈔製造資產價格泡沫徵收鑄幣稅,還包括縱容官吏貪污納賄等),也可以將所有企業和個人的盈利拿走。最終,當創造財富的人和企業無法佔有和支配社會財富的時候,經濟活動的絕大多數行業就成了「雞肋」(只有壟斷的基礎行業、稅務行業、印鈔行業除外,這些行業可以稱為「權力」行業),只有讀書、當官進而掌握權力這個行業才是有意義的,因為它們雖然不創造財富,但卻可以掌控、分配全社會的所有財富!
這樣的社會,以歷史的眼光來看,人民生活水平就不會進步(其歷史平均值會長期停留在農耕社會的水平),因為創造財富的絕大多數經濟活動都是「雞肋」。
在這樣的社會,掌握權力是唯一的非「雞肋」行業,真正的富人基本都會集中在這個行業中(當然是以隱形的方式存在)。所以,有些國家的人一生的目標,就是成為公務員以爭取掌握權力,讓國考成了獨木橋。為了跨過這座獨木橋,手段就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有些佔有特定優勢的人群就開始冒名頂替上大學,讓這座橋成了滴血的獨木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