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3日,伊朗總統魯哈尼在德黑蘭歡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0年7月17日訊】國際記者聯盟(IFJ)日前發布了題為《中國故事:重塑世界媒體》的全球調查報告,揭示了中國近10年來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對國際媒體及記者的影響,藉此講述「中國的故事」,影響外國社會對中國的看法。報告說,中國正通過收購外國媒體、大型電信企業來控制各國民眾獲取新聞和資訊的途徑,而這些行為都有逐年增長的趨勢。
早在2008年到2009年期間,中國政府便開始部署一項耗資450億人民幣的「大外宣」戰略,推動中國官媒向國際擴張,以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宣傳中國共產黨的主張。
收購外媒,購買廣告,對外國人的悄悄洗腦
無國界記者組織去年3月發布的報告也曾提到,中國正試圖在全球範圍內建立「全球傳媒新秩序」,以防範和反擊對中國政府的批評。中國花費大量資金對其國際電視廣播進行現代化,對外國媒體進行投資,並在國際媒體上大量購買廣告。
美國司法部近期的文件顯示,中國官媒《中國日報》英文版自2016年11月以來,便向美國媒體支付1900多萬美元印刷費和廣告費,其中向《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等美國主流媒體支付的廣告費用超過1100萬美元。這些廣告被冠以《中國觀察》的名稱,以插頁形式加進美國媒體刊物中。雖說是插頁廣告,其文宣更像是新聞,用來宣傳中國政府的立場,美化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形象。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James Nathan)告訴美國之音,美國有新聞自由的原則。如果我們更進一步,剝奪中國購買廣告空間的權利等等,那麼我們就是在遵循中國的原則,而不是我們自己的原則,「這對美國的體制來說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除了收購外國媒體以及在國際媒體上大量購買廣告等方式為,韋伯斯特大學傳播與新聞學助理教授戴維斯(Dorian Hunter Davis)認為,中國還在利用對外援助等傳統公關策略讓人產生好感,並「利用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來刺激潛在的批評者閉嘴」。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楊大利對美國之音說:「大外宣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特別是在華人社會」。
自由之家的莎拉.庫克(Sarah Cook)曾在一份報告中提到,在有線電視領域,2016年的數據顯示,美國可以收看到央視(CCTV)和親北京的香港鳳凰衛視的家庭分別為9070萬和7950萬戶,而親臺灣的東森電視臺(ETTV)和新唐人則只佔很小一部分。
手法翻新的統戰
中國近日在通過直播、微電影競賽等宣傳方式推動兩岸「統一」。端午節時,海峽兩岸青年共同體驗端午節習俗主題活動在福州的天後宮舉行,中國官媒說,活動吸引了許多臺灣青年前來體驗「兩岸同源信俗文化」,活動還全程進行了網路直播,讓兩岸民眾通過手機直播平臺就可以感受活動現場的氛圍。
此外,一場微電影競賽也正針對臺灣的高中生廣為宣傳,中央社報導說,其線上宣傳海報寫道:「流行病阻隔如山海,卻不能切斷對家的嚮往」。
這些舉動令臺灣的安全機關感到不安。路透看到的一份內部安全報告說,其中一個機關形容這些舉措是引領政治意識形態、向臺灣政府散播異議的「新統戰模式」一環。
一名調查這類活動的臺灣安全官員告訴路透社:「他們接到指示,要擴大推動直播和網路會議。他們想要提升對中國的好感。」安全官員表示,這些網路行動由中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共中央統戰部等機構發起。
報導還說,有一份報告指出,TikTok及Instagram等社媒平臺一直被用來「誘使(臺灣年輕人)互動」。
臺灣的陸委會說,人民須保持謹慎,以免在中國「採取新形式」的統戰行動時「掉入中共陷阱」。
控制海外中文媒體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研究員約書亞.科蘭茲克(Joshua Kurlantzick)認為,中國政府正在加大對其他國家政客和政黨的影響力,努力塑造關於中國和中國發展模式的全球敘事。
漢學家林培瑞(Perry Link)也表示,中國對外宣傳的推動力,「在過去的三四年裡,這種力量明顯增強了」。
科蘭茲克對美國之音說:「許多中國官方媒體可能並沒有真正擁有大量的受眾,但新華社擁有。新華社的擴張相當有效。此外,除了大型國有媒體外,中國的內容共享協議(content-sharing deals),以及中國對許多國家中文媒體的實際控制,也讓中國在其他國家擁有了巨大的影響力。」
他還說:「中國的策略在許多地區(包括東南亞、香港和臺灣)已經變得更加活躍。」
但也有專家認為通過網路及社媒的宣傳模式似乎並未起到太大效果。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馮建三告訴美國之音:「宣傳往往是強化同溫層的再次同溫,未必能說服其他,或改變其他更多數人的傾向。」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7月初發布了題為「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的民調。調查顯示,臺灣民眾的「臺灣人」認同感是67%,創下歷史新高。「偏向獨立」的臺灣民眾也由2018年的15.1%上升至27.7%,同樣創下了歷史新高。
對宣傳能力的自信以及對文化自信的呼籲
中國今年2月吊銷了《華爾街日報》三名駐北京記者的記者證,因這份報紙此前發表專欄文章《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中國官方對這篇文章大為不滿,稱其「詆毀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努力」。此後,中國還宣布吊銷三家美國報紙中國分社所有美國記者今年年底到期的記者資格,這一決定實際上就是驅逐他們。
《紐約時報》報導說,驅逐美國記者的背後是中國對「敘事和宣傳能力的自信」。對美國記者的驅逐令是一個鮮明的信號,表明北京覺得不再需要外國媒體向全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報導還說:「共產黨已經將其國內宣傳機器打造成了數字時代的有效工具。它的官方媒體機構已在美國和世界各地建立了播放業務。在Twitter和其他國際平台上,外交官和官方媒體無情地抨擊批評者。」
中國近年還在強調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文化自信」,稱在「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的自信,更持久的力量,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
黎安友認為,中國在強調文化自信的同時,吊銷一些外國記者的記者證,是因為在習總書記看來,「如果你侮辱我們,我們不必容忍,而客觀報導就是一種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