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0年8月7日訊】一般來說,每個國家基於人文、地理、資源狀況等綜合因素,都會與一些國家建立傳統的盟友關係,這種傳統盟友關係是長期穩定的,任何一位總統或總理上臺執政都改變不了這種傳統盟友關係,如果有人欲強行改變,就很可能導致自己下臺的結果。
加拿大的小土豆不僅不願意與川普(特朗普)講話,甚至都不願意與他打照面。美墨加貿易協定宣布實施的時候,小土豆寧可坐飛機飛躍美國到墨西哥去慶祝,也不願意驅車數百公里到白宮,可見兩人是徹底的不導電。但無論川普和小土豆怎麼不導電,都不妨礙這兩個國家之間的傳統盟友關係,比如,最近幾天北美航空司令部在演練加強防務的事宜。根源就在於一旦加拿大與美國之間的盟友關係破裂,加拿大就有可能與俄羅斯交好,一旦俄羅斯的勢力抵達美加邊界,美國總統睡覺的時候都可以聽到邊界上敲鑼打鼓的聲音(華盛頓與多倫多的直線距離只有560多公里,距離美加邊境的距離更短),漫長的邊界事務足夠川普忙乎的,而且還要在邊界部署大量的軍隊,美國還怎麼爭霸全球?
反過來也一樣,如果加拿大與美國交惡,不僅經貿受損,還需要在邊界部署大量的軍力,巨額的軍費支出就夠加拿大喝一壺的。基於傳統的互利共贏關係就讓雙方從政治、經濟、軍事、人文到文化,從民間、企業到政府,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牢不可破的盟友關係。所以,美、加兩國的領導人之間雖然經常吹鬍子瞪眼,卻改變不了兩國之間的傳統盟友關係,源於這種盟友關係並不限於政府層面,而是全方位的。美國與墨西哥也一樣,別看川普在邊境修牆,但美、墨依然是最緊密的盟友。如果將美國與墨、加之間的盟友關係形容為長河,三國的領導人就不過是長河中的一滴水。
俄羅斯也有自己的傳統盟友,那就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其一,三個國家的祖上原本就是一家人;其二,從地圖上可見,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是俄羅斯與中西歐之間的屏障,歷史上,俄羅斯多次受到來自西方的法國、德國的入侵,所以,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對俄羅斯就極為重要。無論俄羅斯多窮,都要以最大的力量支援、結好這兩個國家。在2014年初烏克蘭倒向西方之後,俄羅斯就面臨嚴重的地緣政治危機,普京只能出兵奪取了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東部地區,讓這些地區繼續執行「屏障」的功能,同時,也保證了黑海到地中海的出口。就基於這種地緣關係,北約一直希望撕開俄羅斯的「屏障」,而俄羅斯則全力保護自己的屏障。
現在,中國周邊的東海、臺灣海峽、東沙群島、南海、中印邊界,似乎都不穩定,連中俄邊境都透露著詭異(否則俄羅斯就不會加速武裝印度),這就讓中國欠缺地緣政治上的穩定性,核心原因就是在周邊缺乏穩定的傳統戰略盟友作為自己的戰略基石。
中國的傳統盟友應該是誰?印度!只有印度可以讓中國從地緣政治上穩定下來。
俄羅斯是中國的傳統盟友嗎?看看俄羅斯歷史上在遠東的所作所為就知道了。何況俄羅斯這個民族的侵略性太強,也不不適合成為傳統盟友作為制定內外政策的基石。巴基斯坦是中國的傳統盟友,但巴基斯坦卻對中國的地緣政治起不到足夠的穩定作用。相反,由於巴基斯坦與印度之間的矛盾很難調和,中國與巴基斯坦過度親近就會招致印度的反對,讓中印處於互相衝突的地位。因此,巴基斯坦反而讓中國失去了地緣政治上的穩定性。
中印局勢緊張導致印度方面大規模禁止來自中國的手機App(圖片來源:PRAKASH SINGH/AFP via Getty Images)
同時,中印邊界問題爆發之後,俄羅斯加速武裝印度,印、俄的目的也昭然若揭,現在媒體報導的最新消息似乎就是在驗證之前分析的內容,即俄羅斯與印度目前已經達成進一步的軍事協議,可以互派3000人的軍隊以及一定數量的戰機和軍艦,當俄軍攜裝備進入印度之後,普京儼然就擺出了一付「誰敢列印度,就是打我」的姿態,其目的還不清楚嗎?當俄羅斯與印度結成緊密的軍事聯盟之後,中國是否會感受到來自北部、西北部(西北部的幾個「斯坦」都是俄羅斯的盟友)和西部邊界的壓迫?這是明顯的,這些也就是中國地緣政治不穩定的深層次根源。
中國周邊已經形成兩條半圓弧,一條是陸地上俄羅斯主導的北部、西北部到西部之弧,這條半弧上有巴基斯坦等缺口;另外一條是美國建設的第一島鏈,雙方對南海的爭奪就是爭奪這條半弧上的缺口。
美國也在全力爭奪印度,即便美國勢力將俄羅斯勢力從印度驅逐出去,中國在地緣政治穩定性上就可以得到改善嗎?也不能,只能說明美國的印太戰略已經建成。
在眾多的戰略目標中,印度才是中國實現戰略穩定的基石!
第一,中國是貧油國,國內所需石油的71%都來自進口,超過一半來自中東、非洲的輸入,人們很關注美軍控制的馬六甲海峽和南海的地緣地位,諸不知馬六甲海峽的西入口安達曼海一樣是非洲和中東原油運入東亞的咽喉,而安達曼海是印度的勢力範圍,一旦中印交惡,如果印度對中國船舶關閉安達曼海的運輸通道,結果是什麼樣就沒有討論的餘地了。到那時,中印之間在安達曼海只能進行一場必須決出勝負的海戰,這是檢驗中國海軍遠離本土作戰能力的時候。但如果中國與印度建立起堅定的盟友關係,油輪既可以通過馬六甲到南海再到中國東南沿海,也可以在緬甸直接靠岸,通過石油管道進入雲南,能源安全問題就變的更主動了。
任何一個具有原油進口依存度的國家,其國際戰略都不可能不受到原油的制約,印度對中國的能源戰略極為重要。
第二,中印之間有漫長的陸地邊界,如果長期處於對峙局勢,雙方都需要在邊境上保持龐大的陸軍和空軍力量,這是對雙方國力的巨大消耗。當中國的國力被嚴重消耗在陸地邊境上之後,怎麼面向東、南爭奪海洋?
第三,東亞和南亞國家的人均資源量都很低,包括石油、礦產等,淡水資源尤其如此。中國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007立方米(2012年數字),僅相當於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的1/4,而印度則更低,人均水資源量只有1729立方米。而喜馬拉雅山脈是中印巴三國和部分東南亞國家的主要水源地,一旦中印局勢緊張,基於淡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資源,兩國都只能竭盡全力進行爭奪,誰都沒有妥協的餘地,這就必然陷入長期的消耗戰。再加上邊界的喜馬拉雅山脈都是高原山地,交通運輸十分不便,長期對峙或戰爭所帶來的損耗是驚人的。這就會讓國力迅速削弱。一個綜合勢力長期受到嚴重損耗甚至削弱的國家,「根基」就不穩,也就無法參與世界爭霸。
第四,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國,最重要的是,它又是人口結構非常年輕的國家,還是一個比較規範的民主國家。一旦中國可以與印度建立起堅定的盟友關係,對雙方的經濟增長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這是結盟帶來的紅利。但這種紅利,卻不能以中國對印度的貿易順差來表現(不平等的貿易永遠無法長期持續),相反卻必須壓制自己的順差,以平等為基礎,建立起互利共贏的模式,只有如此才能「釋放出」結盟紅利。
等等等等……
中印結盟,探索互利共贏的模式,不僅可以避免國力的無謂損耗,還可以同時壯大,實現彼此地緣政治上的戰略穩定,這種穩定足以抵禦美國或俄羅斯的衝擊,就可以向四周持續擴張自己的影響力。
就因為上述原因,近年來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澳大利亞都在全力走近印度、爭奪印度,與印度的關係越來越緊密,其一是為了與印度經濟融合,獲得經濟上的利益;其二就是佔據地緣政治上的戰略制高點,阻擊中國。這就是川普上臺之後立即將歐巴馬時期的亞太戰略改為印太戰略的根源,也是中印邊界問題激化之後俄羅斯快速武裝印度的原因。
能否與印度建立起堅定的盟友關係,就決定了中國未來的戰略走向。印度是非常平和的國家,並不像一些國家一樣具有很強的侵略性,非常適合成為傳統的盟友。如果站在這樣的高度上看待中印之間的邊境爭端,就是可以和平解決的問題,或者擱置爭議,也是很現實的態度。在此基礎上也就可以正確處理中巴關係,對巴基斯坦進行經濟援助無可厚非,但進行軍事上的深度合作就值得斟酌。
任何一個國家要崛起,都必須遵從科學的中長期戰略(英國崛起為日不落帝國的過程最為典型),而所有的戰略都必須有自己穩定的支點,印度就應該是那個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