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深思的古代經典故事:眼見為真?(圖片來源:Adobestock)
現在社會,無論是在生活或是職場,都很強調同理心,意思就是不要老是以自己的觀點來處事,有時也要學著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待事情,這樣才是真正為對方著想。畢竟有些事,就算自己親眼所見,但對方心裡如何想的,可能會與自己以為的有段落差。
可悲的是,大多數人並不瞭解對方的立場與困難時,常常就已經靠自己的猜想,或是「親眼所見」,擅自給對方下評語。甚至終其一生耿耿於懷,懷恨在心,卻可能到死都不知道,其實是自己「看錯了」。
這樣的例子,從古至今不曾少過,就連「至聖先師」孔子,也曾犯過這樣的錯。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顏回「偷吃」米飯的故事
在《呂氏春秋》裡有一段故事,是講孔子帶領著弟子周遊列國時,有次因為兵荒馬亂,旅途困頓,三餐只能以野菜果腹,大家已經有七日沒吃到一粒米飯。
一天,顏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來煮,在飯快煮熟時,孔子不經意間,看到顏回掀起鍋蓋,抓些白飯就往嘴裡塞。孔子當時裝作沒看見,也不去責問。
等到飯煮好後,顏回請孔子進食,孔子假裝若有所思的說:「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我想把乾淨還沒人吃過的米飯,先拿來祭祖先吧!」
顏回聽了,頓時慌張起來說:「不可以的,這鍋飯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問:「為什麼?」
顏回只得漲紅臉,囁囁地說:「剛才在煮飯時,不小心掉了些雜灰在鍋裡,染灰的白飯丟了太可惜,只好抓起來先吃了,我不是故意偷吃飯的。」
孔子聽了,恍然大悟,也才發現自己一開始的觀察是錯誤的。他愧疚的提醒弟子:「我平常對顏回已最信任,但仍然還會懷疑他,可見人的內心是最不穩定的。大家要記下這件事,想了解一個人,真是不容易啊!」
所謂知人難,相知相惜更難。我們自以為客觀的觀察,有時可能離真相十分遙遠。當我們要對一個人下結論時,不妨想一想:我們看到的當真是事實嗎?還是自以為客觀,卻依然只是從一個面,一個點,去觀察一個人,對其下評論呢?
很多時候,在我們不了解對方所思所想的時候,就已經擅下結語,要是有利益衝突時,那就更難避免了。
雖然現在的人們教育程度高,但擁有高學歷高知識不代表一切,智慧也要跟著增長,才能客觀地跳出自己的成見,更接近真相。
就像孔子,雖然對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起了疑心,但他還是善用智慧,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從而得知真相。在消除誤會之際,也以自己的親身經驗提醒弟子,更何況動輒為別人貼上標籤的我們呢?
對於孔子的這段經歷,如果你有自己的體會,也歡迎在底下留言,與讀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