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對中國疫苗能產生抗體、有效且安全的說法存有質疑,有專家更直言不會打中國疫苗。(圖片來源:WANG ZHAO/AF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0年11月26日訊】中共當局去年因隱瞞武漢肺炎疫情造成疫情全球大流行,迄今造成至少全球超過141萬人死亡。各國也因此展開疫苗競賽,其中北京科興生物的一款治療武肺疫苗的研究結果被刊登在醫學權威雜誌上,並宣稱其能產生抗體,且有效安全。但外界對此存有質疑,甚至有專家直言不會打中國疫苗。
中國疫苗可靠? 專家:我不會打
英國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日前刊登了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的滅活疫苗第一、二期的臨床試驗結果,聲稱安全有效。但翻看內容發現,詳細數據含糊不清。
美國《華爾街日報》及英國路透社在報導中指出,北京科興的試驗目的不是為了衡量疫苗是否有效,而是為了測試疫苗能否引發適當的免疫反應。且雖然論文寫道,「克爾來福」(CoronaVac)疫苗能在注射後四周內迅速誘導抗體反應,但疫苗接種者體內所產生的抗體水平低於武肺病毒康復者,疫苗「適合在大流行中作緊急用途」。
相比之下,美國輝瑞公司(Pfizer Inc.,PFE)與合作夥伴BioNTech(BNTX)及美國莫德納(Moderna)的疫苗試驗結果中,疫苗接種者體內的抗體水平和武肺病毒感染者的抗體水平大致相當,兩家公司都分別宣布他們的實驗性疫苗具有95%及94.5%的有效率。
據自由亞洲電臺11月24日引述前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李敦厚的話說,候選疫苗是可以激發免疫反應,不過「出現免疫反應不代表能對病毒感染者起到保護作用。」他還說,北京科興所採用的滅活疫苗與輝瑞等公司開發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方法不同。當信使核糖核酸放入疫苗並接種到人體後,已經過修改的刺突蛋白便會產生,繼而誘發可以抵禦武肺病毒的免疫力。而滅活疫苗在理論上可以保留刺突蛋白,從而可能呈現信使核糖核酸疫苗中沒有的其它保護功能,但通過這一方式製造的疫苗可能帶有瑕疵。
李敦厚進一步解釋道:「在滅活疫苗的生產過程中,雜質排除工作變得非常具挑戰性。滅活病毒是分批生產的,批次之間的變化是不可避免的,純化病毒又是一個繁瑣的過程,還會污染用於生產病毒的細胞蛋白。」
最後他還表示,他肯定不會使用滅活疫苗,同時也不會對外界發現該疫苗有效性比其他疫苗低而感到驚訝。
疫苗效果存疑 專家批資訊不透明
雖然外界對中國生產的疫苗有效性存疑,但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工作組組長鄭忠偉於今年8月22日卻宣布,中方已於7月22日正式啟動新冠疫苗的緊急使用。目前已有國企的上萬名員工、公司高管和政府官員接種了中國4款候選新冠疫苗中的3款,「國藥集團」微信公眾號日前也宣布,已有近百萬人使用了他們研發的新冠疫苗。
據悉,除了北京科興的疫苗外,中國還有多家疫苗進入了第三期臨床試驗,其中還包括中國醫藥集團的「中生武漢」、「中生北京」滅活疫苗、以及中國軍科院聯合康希諾公司研發的腺病毒載體疫苗。但這些公司並未披露相關信息。
旅美資深媒體人王劍表示,在中國講透明度是一種奢侈,中國的藥廠根本沒有意願或動力公開數據。他說:「藥廠只按照需要的來公布,不是以告訴你情況為目的,而是為了申請歐盟的緊急使用授權,所以科興才在《柳葉刀》上發了語焉不詳的數據。」
美國喬治敦大學全球衛生法教授勞倫斯.戈斯汀(Lawrence Gostin)8月曾在接受BBC採訪時評價說:「我從未見過(其它)醫療產品在政治上有如此大的利害關係。新冠疫苗的政治象徵意義背後,是因為超級大國已將其視為展現自己國家科學實力的象徵,證明政治制度優越性的手段。」
中共對外積極展開疫苗外交
《世界報》稍早曾撰寫題為<中國的疫苗外交>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國目前已經開始在十多個國家中開展疫苗實驗。作為回報,中國也對一些國家做出承諾,願意率先向它們提供疫苗,相當於展開了某種‘疫苗外交'。」
美國《華爾街日報》在今年10月的一篇報導中指,阿聯酋已向數千名醫務工作者、教師、機場工作人員和政府官員施打一款中國疫苗。印尼也會最早在11月啟動涉及三種中國疫苗的緊急接種計畫。
但王劍分析道,對象印尼、巴西這樣較貧窮、疫情又相對嚴重的國家來說,中國提供的疫苗和貸款非常具吸引力,然而「優惠」是有時效性的。
柏林智庫墨卡托研究中心專家馬德爾(Jacob Mardell)也表示,倘若中(共)國能夠率先大量生產有效疫苗,其象徵意義自然不容小覷,「但北京如果在後疫情時代以世界救星的姿態展現自己,也是有其風險的。」「因為‘疫苗外交’也有可能會同此前的‘口罩外交’一樣,出現質量問題。而在爭強好勝心理驅使下,承諾越多,違背諾言的風險也就越大。
王劍也質疑,如果中國疫苗有效,為什麼天津、上海等地又出現確診病例?